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屈臣氏弱化国货的品牌调控法 饮鸩止渴还是凤凰涅槃(2)

2018-11-05 09:17:3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正在城野医生陈列柜台选购产品的大学生慧珍告诉记者,“屈臣氏内的一些进口产品有很多都是自己常用的,而且扫描产品条码后,价格与淘宝、京东上的价格没什么区别。”

“店内的进口产品大多是消费者熟识的日韩爆品,价格也相对合理,现在大部分顾客进店都是来买进口产品。”屈臣氏一位导购对记者说道。

  弱化国货

进口产品份额加大,与之而来的是本土品牌在屈臣氏占有率的缩减。

通过观察屈臣氏广州区各个门店的品牌陈列,记者发现,大多数门店现存的本土品牌有上海家化、韩后、上美等旗下品牌,以往陈列在门店中心地带的里美、春纪等本土品牌已不见踪影。

对此,屈臣氏回应记者称,公司较为重视消费者体验,以大数据调研和消费者需求调整在售品牌品类。

关于今年本土品牌数量较往年的涨跌幅度,屈臣氏回应记者,未对本土品牌进行数量比对。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屈臣氏国货品牌(护肤、彩妆品类)数约为21个,2016年增长至30个左右,屈臣氏一直以来都是国货兵家必争之地,“进驻屈臣氏,能为本土品牌带来渠道红利及广告效应。”张兵武告诉记者,“然而,屈臣氏的生存条件较为苛刻,本土品牌要承担进场费、促销费、条码费等后台费用及账期压力,不少本土品牌在屈臣氏都是处于不好好做,没销量,好好做又赚不到钱的两难境地。”对此,屈臣氏回应记者称,不方便透露。

  效果待考

在高宏达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升级后,包括升级门店形象及服务、调整品牌架构等,从屈臣氏今年的表现来看,似乎已初见成效。

根据长和最新发布的中期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屈臣氏在中国拥有3377家门店,中国门店的销售额为123.53亿港元,同比去年增长16%,同店销售额跌幅由4.3%回弹至1.4%。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