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校企合作”最终解释权在谁手里?

2018-10-24 09:41:1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校企合作”最终解释权在谁手里?

近日,郑州科技学院的学生向记者反映,他们是学习经济类专业的,即将在学校的安排下,于24号到26号分批启程去武汉,为即将到来的双十一,给物流公司分拣快递。校方解释称,专业还是比较对口,“有很多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拣快递的。”(10月22日央广新闻)

双十一的物流“短工荒”,终于鸡贼地在“校企合作”中抽了张王牌:市场营销也好、财务管理也罢,统统疑似被安排去“拣快递”。

学生有学生的举证,校方有校方的说辞,看起来莫衷一是。不过,先是有学生反映,不少学习计算机、轨道交通设计的学生,在被送往苏州瑞仪光电流水线工作后,还出现了被强制加班的情况;报道播出后,该校院其他院系的学生向记者反映,他们将被安排去武汉、南京的物流公司做快递分拣工,为双十一做准备。在入职培训上,学生即将前往的物流企业在幻灯片上写着:“三班倒,工资分为计时和计件两种,基本工资1890元,绩效工资472元,其余的,都需要学生通过加班费或5分钱一件的计件拣货赚取。”

举报到这个份上,校方所谓“多工种的对口实习”,莫非还没有啪啪打脸的耻感?

校方的“校企合作”之辩,大概和马蜂窝的“真实数据”一样,都属于自说自话的解释。但是,真相如何,恐怕还应有监管部门的第三方说法。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通报了多家组织学生顶岗实习的职业学校,并要求按照《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各地教育部门要始终保持治理实习违规问题的高压态势。今年4月,教育部再次强调禁止强迫学生实习。其实从情理上说,乱象纷呈的顶岗实习是最容易露出马脚的——涉及学生人数众多,纸里终究包不住火;相关企业有名有姓,程序上也很难耍赖皮。可是为什么,把学生当猪崽一样卖给临时岗位的所谓“顶岗实习”的妖风,始终隔三差五就要刮一回?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