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推行,让更多群众有机会享受到公立医院医生提供的家庭医生式的服务。传统医疗形式下,医生由于每天需要面对大量患者,没有时间和精力为不同患者提供个性化咨询、诊断和其他服务。马伟杭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诊疗更智慧,患者不仅可以实现精准问医,也缓解了盲目求医的现象,推动优质医疗服务更好下沉。
监管措施密集出台遏制“野蛮生长”
“互联网+医疗健康”为公众就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监管难题。由于主要依托互联网平台,就医行为没有固定时间、地点,医患双方不直接进行面对面交谈,医疗行为的安全性、规范性得不到切实保障。此外,互联网医院医务人员是否拥有资质、处方的流转、患者的信息安全也成为了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明确互联网诊疗行为边际,强化责任体系,提高监管能力,是当前解决“互联网+医疗健康”监管难题的三个突破口。相关部门应制定标准和政策,履行监管职能。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大数据办处长唐勇林在发布会上介绍,6月份以来,国家卫健委先后印发《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规范数据应用管理,明确监管底线,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业内普遍认为,多项监管措施的出台,规范了行业标准,有效遏制新兴“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野蛮生长”,未来将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到产业发展中。
唐勇林透露,国家卫健委接下来将会同相关部门抓好政策组织实施,及时跟踪总结地方做法和加强指导,利用“互联网+”手段破解医改难题,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社会参与,推动优质医疗服务下沉,提高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蛋白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成功对单细胞光合真核生物三角褐指藻的基因组进行了深度注释,完成了三角褐指藻的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并建立了完整的真核生物基因组深度注释实验技术和分析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