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700天,山东首富破产倒计时!他把“锅”甩了给银行

2018-09-10 16:13:07  商界杂志    参与评论()人

2

银行坐不住了

今年恰好满50岁的邵仲毅,经商之路颇具传奇色彩。

1992年,他还是山东莒县外贸公司的一名临时工。2年后,接手了一家只有十几人的乡镇作坊式吹塑企业。然后用了6年时间,把它办成了一家生产5大系列、60余个品种的大型塑料加工厂,并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在塑料加工行业小试牛刀之后,邵仲毅的才能和胆识被彻底激发出来。之后几年,他开启“暴走”模式。

2003年,邵仲毅将濒临倒闭的莒县化肥厂重组。在这一过程中,他接收了773名国企员工,一次性补发了国企欠发的工资。新公司山东晨曦集团有限公司也随之成立,且当年就实现营收3亿元。2006年10月,他又重组了濒临破产的莒县植物油厂。仅用4年时间,就把麾下的公司打造成为国内前列的大豆进口民营企业之一。

做实业起家的邵仲毅,原本应该在这条路上继续发力,但却没能抵抗住资本游戏的诱惑。

2015年之前,人民币经历了一波升值周期,加上进口企业通过信用证融资利率最低只有2%,商业贷款利率则高达8%,这些在资本玩家的眼中,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邵仲毅的大豆贸易融资做得风生水起时,2016年之后人民币开始震荡,火热的大豆贸易融资市场焦虑情绪开始蔓延。

按理说,大豆贸易融资,赚的是汇率和利率。如果人民币贬值,汇率上赚不到钱了,利率上可能还能赚到,因为融资成本相对还是比较低的。

但问题是,这时银行突然开始严查贸易公司信用证融资,并收紧了信贷,使得企业资金获得的成本和难度大大增加。以至于一些大豆进口商涉及数亿美元的大豆无钱支付。

作为大豆贸易融资最大规模的玩家,银行更是对山东晨曦集团其他业务的融资行为进行了审查,并陆续通过让其提前还款、贷款到期后减少放贷额度等方式,逐步减少了贷款。

大豆贸易融资性进口高峰时期曾占据国内大豆进口总量的35%,而大豆还仅是整个贸易融资链条中的冰山一角。例如,另一贸易融资性进口的主要产品——棕榈油,高峰期其融资性进口量曾占到总进口量的85%。

在行业相对景气、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大宗商品的融资手段风险并未引起外界的注意。当市场行情发生逆转,银行如果继续为这类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将面临巨大的坏账风险,所以“抽血”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