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打磨产品的程维哪去了 资本裹挟的滴滴留下一地鸡毛

2018-08-28 09:27:07    一财网  参与评论()人

被资本裹挟的无奈

合并快的、收购Uber中国业务,滴滴是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出行创业浪潮中最大的幸运儿。

而这一连串的挑战中,滴滴的终极大招是凭借融资多次击败对手。在资本市场方面,柳青绝对是滴滴的功臣。

2002年,柳青加入高盛(亚洲)集团投资银行部负责“分析员工作”,2004年转投直接投资部工作,2008年晋升为执行董事,2012年,晋升为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后,柳青成为高盛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之一。

2013年9月和2014年6月,柳青曾两次以投资人的身份接触过滴滴打车。而最终的结果是2014年7月28日,柳青被证实加盟滴滴打车,出任首席运营官(COO)一职。2015年2月,柳青升任滴滴总裁。

随着柳青的加盟,滴滴的融资消息不断传出。

2016年滴滴出行在一轮融资中筹集了70亿美元资金,获得了包括苹果在内的多位强大盟友,以此抵挡Uber当时在中国的竞争。

“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滴滴早期投资人朱啸虎称,谈和的筹码越来越高,没有这些筹码连谈和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团队的融资能力极其重要。

在程维看来,滴滴构建的是移动出行生态体系,这是一个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本身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技术和各业务线的发展。

“在个人移动出行的各细分领域永远都会有竞争的,但是在一站式全平台目前除了滴滴没有人能做这个事情。不是任何人都有喊出‘我要做一站式全平台’的底气的,而底气之一就是资本,没有资本的底气很难喊出做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平台。”柳青此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这样解释道。

在与Uber竞争的关键时期,柳青曾表示,“是不是继续融资还是一个问号,我们要看花不花得出去,不差钱。但是有一些投资人我们会吸收他,目的不是为了融资,而是为了战略上的配合。”

只不过,这些海量的资金大多数被滴滴和Uber用在了当时高额补贴的价格战上。程维也曾表示,滴滴一年花费40亿美元进行“市场培育”。而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TravisKalanick)此前透露的数据是,2015年Uber在中国市场亏损超过10亿美元,并准备把在全球其他市场的盈利都补贴到中国市场上。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是专车、快车、顺风车还是巴士,滴滴其实都是这些市场的后来者。拥有资本加持的滴滴更习惯以海量补贴的方式开路,将竞争对手挤出去之后,再开始精耕细作。

而这背后业务也逃不开资本的要求,不断下注的资本需要滴滴讲出一个又一个故事,才能撑起越发高涨的估值盘子。

和Uber中国业务合并之后,滴滴在中国的互联网出行市场已经成为了绝对的霸主。那个时间点,滴滴将眼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原因也很好理解,虽然在中国本土极具体量,但在政策红线边缘游走了几年终于拿到“名分”之后,合法的滴滴专车业务由于网约车新政细框定的太多限制,已经没有太多想象空间。

于是,国际化成了当下滴滴必须走的一步。在最为核心的专车业务遭遇成长天花板之后,出海对于一个高估值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成长性故事。

但不同于Uber的直接深入当地拓展市场,滴滴更偏爱通过股权投资进入其他海外市场的曲线出海方式。在投资聚焦欧非地区的移动出行企业Taxify之前,滴滴已经先后战略投资了新加坡Grab、美国Lyft、印度Ola和巴西99等海外创业公司。

程维指出,创业者必须是一个充满敬畏之心的人。因为仅仅有无畏和乐观必然倒在路上,内心还要敬畏,敬畏用户,敬畏传统行业,敬畏一切,你才可能走得远。

但到底要走多远才够远?

如今的程维认为他和当下众多的众多创业者一样,都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这条路就像哥伦布航海一样,并不知道远方一定有一个彼岸,有可能只是驶向了迷雾,驶向了黑暗之中。“也没有说一个港口,一个IPO,或者说市值一万亿,它就到了一个终点,可能永远没有终点,都是里程碑。”

(责任编辑:任宪奎 CF001)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