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未来,柔性显示OLED、QLED、Micro-LED并存。”覃翔预测,2022年,全球显示产业规模将达到40亿片,其中OLED约15亿片,年复合增长率约29%。全球显示产业营收1500亿美元,其中OLED约7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8%。
覃翔认为,柔性显示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材料的配套。伴随着全面屏的快速渗透,以及可折叠OLED手机的推出,中小尺寸柔性OLED进入产业化阶段。同时,在大力投入推动下,以Micro-LED为代表的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其产业化或将加速到来。未来5年至10年,如果没有新型显示技术颠覆现有显示生态体系,韩国三星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发展速度。
3D打印——
颠覆传统制造模式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于泽军博士介绍,3D打印是基于离散-堆积的成形原理,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线材、光敏树脂或粉末状金属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也称为“增材制造”。
“近几年,全球3D打印业务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于泽军说,2009年以来,其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2017年,全球3D打印市场已超过7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500亿美元。中国从2012年起大力发展3D打印产业,2017年市场规模已达1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0%,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150亿美元。
目前与3D打印相关的中国企业有500多家,分布于3D打印设备、材料、制造应用、服务平台、关键核心零部件等整个产业链。于泽军认为,3D打印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主要影响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汽车制造等领域。从全球化竞争格局的变化来看,3D打印正处于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发展的阶段。
“随着材料、效率这两大瓶颈的逐渐突破,3D打印将不再是未来制造业、企业、医疗、消费领域的配角。”于泽军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广、应用潜力大,有望成为3D打印大国,甚至是强国。未来的智能制造模式将是: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