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企业炒房乱象必须煞住

2018-08-06 17:07:32    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评论()人

审计署近日发布2017年工作报告披露,多家金融机构和企业涉及房地产资产闲置。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A股358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65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占比46.23%,合计持有市值9904.66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

在调控政策不断加码、个人购房颇多掣肘的情况下,以企业的名义购房、上市公司持有房产乃至住宅,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并不少见。尤其是近年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盯住了地产。据媒体报道,在北京、深圳、南京等很多城市,住宅类房产被企业整体购买数量都呈大幅增加的态势。而对某些上市公司来说,有闲钱时买下大量房产囤房,等到升值时变现,几乎成了其增加业绩甚至是扭亏保壳的法宝。

上市公司等企业炒房,表面上看是一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但却隐藏着严重的后果。炒房首先带来了不公平。一方面,企业炒房行为挤占了刚需族的购房空间,偏偏它又游离于调控政策之外,实际成为房价飙涨的一大推手;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之所以在楼市呼风唤雨,无非缘于其资金优势,但其具有的这种优势其实受惠于公众,炒房意味着它在使用从公众手中募集的资金参与商业地产或者住宅市场竞争,这对个人购买者来说实在有欠公平。

其次,楼市大热让炒房的上市公司获利颇丰,甚至超过了主业,显然会助长“干实体不如炒房”的投机风气,不利实体经济的发展。

企业炒房还可能把不断加码的调控政策置于“空转”的危险境地。诚如媒体指出的,近年来的房地产绝大多数限制措施,主要是针对居民个人买房,恰好忽略了上市公司这个巨型投资主体。在当下楼市,上市公司不但是调控政策的漏网之鱼,而且因其能量巨大,显然还是一只可以吞舟的大鱼,其直接导致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扭曲。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