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上半年,我国民航业主要运行指标均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业内人士认为民航服务与旅客期望还存在差距,需要建立全链条服务意识,与在线旅游服务商、代理机构等一起改进民航服务质量——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民航局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发展计划司副巡视员张清介绍说,上半年航空运输、航空客运、运输机场生产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8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其中,国内、国际航线分别完成374.6亿吨公里、209.4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2.4%、14.0%。客运共完成旅客运输量2.97亿人次,同比增长12.4%。其中,国内、国际航线分别完成2.65亿人次、3112.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1.9%、16.4%。
在航班运行和正常率方面,据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副主任孙韶华介绍,今年上半年,全民航共保障各类飞行2731522班,日均1.5万班,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1.2%。上半年全国客运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79.52%,同比提高8.33%。
孙韶华认为,上半年实现飞行量和航班正常率双提升,主要原因在于四项措施。一是统筹组织协调。民航局下发了多个文件,从着力调整航班结构、做好旅客服务、加强运行保障工作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导运行单位开展春运以及雷雨保障。二是深化协同决策。制定下发《航班计划动态调整工作程序》,使运行需求和保障能力动态匹配,为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提供重要手段。通过优化对航班正常的判定等措施,引导、鼓励航空公司、机场主动作为,有效提升了航班正常的管理水平。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大力推动旅客年吞吐量3000万级以上枢纽机场协同决策(A-CDM)机制建设,下发了《机场协同决策(A-CDM)实施规范》,为主要机场A-CDM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持续完善民航运行信息管理系统,与视频协调会议相结合,努力搭建行业监管部门与运行保障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提升了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能力。四是严格计划管理。在航班换季前和航季中坚决贯彻落实优化航班计划编排各项措施,针对部分机场和空域保障资源紧张的实际情况,在努力满足市场需求与保障能力之间取得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