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1月IBM发布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云平台,到现在谷歌又将能力提升到72量子比特,电子计算机飞跃到量子计算机似乎已指日可待。
但是,与当前流行的“五年预测”不同,迈克尔·梅伯里表示,我们还处于“玩具系统”时代。在真正可行的技术出现之前,大型科技公司之间将有一场“十年的竞赛”。
当前最大挑战 如何让量子位统一、稳定
尽管取得了很多实验性的成果与推论,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构建能够保证精准输出的、可行的、大规模的量子系统仍然存在很多挑战,若要量子计算真正发挥巨大潜力,还要克服许多基础性的难题。
虽然量子计算未来或能攻克传统计算机的无解难题,但如何让量子位统一和稳定是当前最大的挑战。
量子位“脆弱而挑剔”,任何噪声、甚至无意的观测都会导致数据丢失,它们需要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储存,否则可能会受到干扰和破坏。
温度有多低?比外太空还要冷250倍。即使微软的拓扑量子位预计比一般的量子位更强健,它也同样脆弱,脱离不了极度寒冷的保护。
迈克尔·梅伯里说:“尽管传统计算用尽洪荒之力几十年才能解决的数据问题,量子计算可能只需要1秒就能搞定,但是,创建一个控制得很好的环境是前提。”
今年CES展期间,英特尔向它的研发伙伴QuTech交付的49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测试芯片,只有5厘米左右大小,但为了让量子位保持极低温度的仪器却相当庞大,整个场景看上去就像科幻电影中胶囊正在孵化机器人。
尽管微软量子团队负责人托德·霍姆达尔说:“我们有机会解决一系列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但除了让量子位在更长的时间里保持量子态以外,这种极端的操作环境下,如何设计可工作的电子控制系统,如何解决量子位封装?在这些问题被解决之前,量子计算机走向应用市场非常困难。
与此同时,大多数构建量子位的方法都需要大量纠错,或确保信息可靠传输,微软的“有效操纵”研究因为直指量子计算的这个瓶颈,与谷歌刚刚宣布的72个量子比特计算机并称为今年最重要的科技创新。
只是,量子计算是一个系统工程,即使微软等的研究获得突破,将纯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将实验观念转化为产品难以一蹴而就。量子计算机的建立及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人工智能结合 有望催生重大进步
尽管仍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从谷歌、微软、IBM等科技巨头拼命往量子机器学习领域砸钱的举动看,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已是未来科技的最大热门。
业界已经统一了思想:量子计算能够在许多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应对最棘手的全球粮食短缺或气候变化等挑战,更有望催生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