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避免文化和旅游“两张皮”现象
将迪拜的亚特兰蒂斯复制到了三亚,复星集团投资100多亿元的三亚·亚特兰蒂斯近日正式开放。这个由柯兹纳国际运营管理的一站式娱乐休闲及综合旅游度假目的地,以失落的远古文明和亚特兰蒂斯神话为灵感,旨在为全年龄段的客人们提供独特的度假体验。
国外奢华品牌能否受到游客的青睐,需要市场的检验,但业内对如此“大投入”的成本回收颇有些担心。专家指出,照搬和移植国外文化项目应谨慎,要考虑消费者的感受,要和当地文化共振。事实上,这样的教训已有前车之鉴,单纯的照搬和模仿并不能达到投资预期。前几年万达集团与弗兰克·德贡娱乐集团合作,在武汉大手笔投资26亿元推出了舞台节目“汉秀”,号称打造世界顶级舞台秀。可结果是纵然有绚丽的舞美,也拯救不了内容的空洞,不能打动观众,所谓的“大制作”成为“大包袱”。
文化有文化的逻辑,旅游有旅游的逻辑。业内专家提醒,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大有学问,不是想当然就能做好的,也不是砸下钱就能实现的,而要多从文化内容和精神情感上深度挖掘,讲好故事、谋好项目、做好产品。如果文化和旅游只是简单相加,各地虽有名人故里、历史典故,但仍是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没有特色和个性,不能打动人心,不能找到和现代人的情感共鸣;如果文化+旅游只是概念炒作,就会在热闹一时后,留下烂尾的文旅小镇和门庭冷落的人造景区;如果文化和旅游还是“两张皮”,就会造成旅游地产的大行其道和旅游商品的大同小异,旅游体验冰冷乏力、没有故事和温度,行之不远。
3.文旅融合需要系统思维
3月16日,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举办的第八届庐陵文化旅游节中,最精彩的是民间“求神祭神”或“接神送神”的祭祀活动“喊船”。众多游客也加入“喊船”队伍,跟随抬着镀金龙船、舞着长龙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前行,感受这项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民俗,祈求神灵保佑一方百姓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成为近年来文旅融合的共识,也指导着各地的实践。一个节日,给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一台旅游演艺,给游客带来一个留下来的理由;多住几天,直接拉动旅游消费多出几倍。
从象山的开渔节到傣族的泼水节,从青海的花儿会到南宁的民歌节,从端午节的龙舟到重阳节的登高,从实景演出到室内演出,从“印象系列”到“千古情系列”,从饮食文化到节庆文化,文化丰富了旅游的体验,旅游为文化的保护、开发、传承、弘扬提供了资金和渠道,文旅融合实现了良性循环、合作双赢。文化的基因优势在资源,而旅游的基因优势在流量。如果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无资金的支持、无人员的参与,就只能是“养在深闺”。正是因为有旅游的支持,获得了资金和人气,文化也获得了新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