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出人意外的是,教育部出于减负的良好初衷而开展的治理行动,部分家长并未表现出支持的态度。甚至有家长提出,“不管谁办的比赛,只要能让孩子的履历好看些,能进好学校,花多少钱都值。没了‘杯赛’,履历不好看怎么办?”
对于家长的“一头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是当前“择校热”背景下的正常反应:“‘杯赛’整治了多年效果甚微的主要原因在于,义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择校情况严重。择校需要择校的工具,就算竞赛取消,在私下也会以其他形式出现。”
储朝晖也持相同观点:“形式上变来变去,实际上还是和能否进入好学校是相关的,这实际上取决于:各地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是不是有差别。如果没有差别,这个现象会减轻;如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还有差别,那么学生的压力依然还会很大。”
治标,也须治本
储朝晖认为,难以治理校外培训市场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一直存在。但校外培训是一个外因,如果教育系统内部管理尽可能合理、资源平均分配,学生没有补课需求了,培训的热度自然就会降下来。
在他看来,目前《通知》里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强调针对不合格的培训机构的治理,这样治理的结果可能是培训的需求还存在。如果真正要整治还需要内外结合,让家长学生没有培训的需求了,培训市场的热度自然就降低了。“现在的情况把小的培训机构都整顿掉之后,大的培训机构会做得更大,之后治理的困难也会加大。”储朝晖认为。
熊丙奇提出同样的看法,认为要实现教育减负,治理校外培训市场是“标”,真正的“本”是公立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问题以及招生选拔方式的问题。
“校外培训班如此火爆,源于家长们对竞争优势的追求,有条件的家长自然就会选择培训机构来提升孩子的竞争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带动了整个的择校热。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稀缺,而且资源分配需要更加公平。”熊丙奇说。
此轮治理行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扬州中学教授级教师王雄认为,近些年,培训机构的发展非常迅速,市场也很大。甚至一些机构,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但是对培训市场没有硬性规范,准入门槛也很低,有工商注册就可以进入,在这种情况下的市场是一个不规范的市场。这次政策的出台,是在约束和规范这个庞大的市场。
但他同时也坦言,这是有个非常专业且复杂的事情,最终效果如何还是需要考察。
在王雄看来,治理需要综合考虑的三个相关因素是:首先,大学的竞争很激烈,好学校的数量有限,而大家都想通过高考顺利进入好学校;其次,当前的教育现状是,公办学校是大班教学,不可能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而培训机构最大的一块内容是应试的个性化,是在填补公办学校的不足;最后,培训机构作为盈利机构,精心设计了学生的空余时间,并且在背后推动了应试的氛围。
因此,王雄建议,应对教育市场进行多方面、专业的规范,让多方专业人士参与其中,这些专业人士既可以包括老师、大学教授、校长这个层面对教育比较熟悉的研究者,也可以包括培训机构、家长等相关利益方,还可以包括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精通教育法、并有所建树的法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