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吃饭是个大问题。过去的绿皮车,能上去已经不易,要想在车上吃上热饭热菜是件奢侈的事儿。随着乘车环境逐步改善,人们能吃上列车供应的盒饭,更多人选择自带干粮。
据一些退休的铁路列车员回忆,那时带什么的都有,有带烙饼大葱的,带饭盒的,后来带面包、火腿肠、方便面的越来越多,条件好点的甚至带上烧鸡啤酒。列车上有一节餐车,还有小推车送的盒饭,每趟车最便宜的盒饭总是卖得最快。
现在,列车上的盒饭越来越丰富,从15元到七八十元的都有。去年夏天开始,铁路推出了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人们在高铁列车上的餐饮更加丰富了:不仅有肯德基、真功夫这类快餐,还有牛肉面、狮子头、盐水鸭等地方特色美食。
——变迁六:从“绕来绕去”到“四通八达”,回家之路更轻松
在人们记忆中,春运总是和铁路列车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实春运公路出行才是“大头”。在今年近30亿人次客流中,铁路运送的不足4亿,80%以上都通过公路回家。
因为有了公路,我们再不用搭拖拉机甚至马车,而是开上了小轿车、坐上了大巴;因为有了桥梁,我们再不用坐小渡船;因为通了隧道,我们再不用在大山里绕来绕去……如今,四通八达的路网让回家之路越来越轻松、快捷、安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只有9.1公里。现在,这一数字扩大了5倍多,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8.92公里。
我国高速公路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建设。1988年,沪(上海)嘉(嘉定)高速公路通车,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零的突破。1999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去年达到13.6万公里,高速公路已覆盖全国97%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
——变迁七:从“锅碗瓢盆”到“快递上门”,行李越少越轻松
无论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回家,总要带上行李。这些年,人们的行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往前倒十年,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里,那种“你挑着担,我牵着孩儿,锅碗瓢盆和铺盖卷全带上,行李里面就是一个小家”的镜头到处都是。务工回家的人们尽可能带上更多回乡的年货,还有不忍丢弃的生活用品。
如今,春运中,人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轻,步履也不像以前那么沉重。行李少了,一方面说明生活好了,城乡差距缩小了,以前只有城里能买到的东西如今农村也有了。另一方面,蓬勃兴起的电商充当起了年货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