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10万+”网文与学术论文各有千秋

2017-09-22 10:06:02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科研工作者让自己的学术成果从论文纸上活起来,被10万人乃至几十万人了解,其实是件好事。不过,“10万+”网文只能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辅助和参考,可以与严谨的学术论文各领风骚,却不能压倒学术论文,更不能成为唯一标准。我们鼓励创新,但也尊重坚守

近日,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表示“‘10万+’网文视为学术论文”。对此,有人叫好,有人质疑。

叫好的人观点一致:当前我国职称评价太过看重学术论文,有些技术过硬的一线工作者忙于业务无暇撰写论文,评职称时反而不占优势,甚至导致论文买卖、造假屡禁不止。而且,在大众注意力集中向新媒体转移的当下,浙大弱化学术论文、强化对新媒体的利用,当然是对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

质疑的人认为,这会逼着学者不安心研究学科,一门心思当网红。从政策条文来看,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浙大做了一定的防火墙设计:在网文刊发媒体上,选择了目前国内比较受认可的网络媒体,并规定“微信公众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10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这是因为根据头条号的算法推荐,越是热门的文章被推荐概率越高,所以阅读量通常会更大。

如果从技术上能制止刷流量的不正当手段,科研工作者让自己的学术成果从论文纸上活起来,被10万人乃至几十万人了解,其实是件好事。科研工作拿着国家的经费,耗资巨大,如果科研成果仅为专业领域的人所知,多少有点可惜。同时,科研工作者多年积累的专业功底,又使他们很适合做一些科普工作。

比如,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中国的探月梦》中详解了“嫦娥工程”的探月使命,至少让公众明白了月球氦-3这一完美能源的重要性;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烧伤超人阿宝”一文引起了全社会对口服胶原蛋白的关注,厘清了诸多误区;原果壳网员工宗唯伊在一篇篇卖萌的文章里,让月球车玉兔成为全国人民的萌物,那句“我只是在自己的探险故事里,和所有的男主角一样,也遇到了一点问题”吸粉无数。这些文章答疑解惑、传播知识的效果,恐怕远胜于那些传统写法的专业性更强的学术论文。

浙大新政的出发点也是如此。打个比方来说,浙大新政就像将科学与科普、学术与知识放进了同一张菜单,喜欢正襟危坐吃法国大餐的,可以接着写学术论文,与行业内专家分享交流;喜欢轻松简单吃汉堡的,可以学习新媒体的写法,写好科普文章,打造网红爆款。

不过,“10万+”网文只能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辅助和参考,可以与严谨的学术论文各领风骚,却不能压倒学术论文,更不能成为唯一标准。因为许多学术领域先天就不具备爆款基因,却对人类历史、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才能传承发扬。我们鼓励创新,但也尊重坚守。

实际上,浙大这一备受争议的举措并非突发奇想。去年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探索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浙大的文件正是对相关会议精神的探索落实。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多高校出台相应政策。

对广大教职工而言,今后就是多了一条通往评职称的路。这条路谈不上是捷径。非明星学者想要写出“10万+”的爆款文章未必容易,能把专业知识写得深入浅出、趣味盎然,有时候并不比做一篇学术文章轻松。对于网友们来说,有专业人士愿意揣摩门外汉的阅读习惯,用通俗有趣的话说明白高深艰涩的专业内容,碎片阅读也会变得更有意义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