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值中国迎来经济社会向现代化高收入国家和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经济百年不遇的重大变革时期。在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经济缺乏新支柱支撑的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表现出的巨大的活力和众多的热点地区,是未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力抓手。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继续保持协调发展态势,GDP速度、总量和人均GDP三大指标的空间格局,将继续朝着相对差距逐渐缩小的方向发展。为确保我国区域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协调发展态势,充分发挥巨大回旋余地的作用,未来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一)全国各区域之间互联互通水平还有待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区域之间互联互通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这得益于我国城镇化的长足发展和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水平仍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与未来我国区域经济社会高度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也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量还比较少,难以承担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更高水平的要求。众所周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由“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要素组成,其中“点”是由各级规模大小不等的城乡居民点组成,城乡居民点越多,特别是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数量越多,区域间联系的密度也就越高越频繁。因此,一定规模以上的居民点的数量及其分布密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水平的高低。二是现有城乡居民点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没有完全实现直接互联互通的所谓“断头路”,严重影响了城镇居民点体系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两点之间以直线最短,三点之间以“三角形”最经济,因此,构建城乡居民点之间完善的全覆盖的“直线三角形”交通网络连接体系,就成为进一步提升区域互联互通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 (邢郑) 13日下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国家标准制定流程改革的有关情况,同时发布了一批重要国家标准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遇到不小的挑战。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称,世界正进入“慢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放缓,无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反而增加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