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16省份促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盘点:解决融资难题,设纾困基金(9)

2018-12-27 09:24:23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上海、安徽、山东、山西和四川5省份要求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最多跑一次”的改革之风已经吹到其他省份,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统计,起源于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出现在四川、广东、辽宁、河北4省份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中,上海则要求2018年内建成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90%的涉企审批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吉林要求全面对标浙江等先进省份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

为保障一系列政策落实,广东、山东、山西、湖南、内蒙古和安徽等11省份提出政商联系,畅通政企沟通,帮助纾困;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吉林和湖南明确把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纳入政府干部考核。

以山东为例,山东要求省委常委带头联系民营企业和商会,每名省级领导至少联系1个符合新旧动能转换方向的重点项目和2户民营企业,分别联系1个山东驻外省商会和1个外省驻鲁商会。吉林提出每位省领导联系一个市(州)和10户以上重点县的民营企业帮助纾困。湖南省市县三级领导挂点民企商会一对一纾困。辽宁提出项目管家制度——将民营企业重大项目列入“重、强、抓”重点项目,在全省推广项目管家制度,到2019年底所有规模以上企业都要配备项目管家。浙江主打“百”政策——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与民营企业百场座谈、百名厅局长精准服务百家龙头企业、百名处长下基层宣讲政策。

对于各省份从减税降费、缓解融资问题、增强民企竞争实力、维护民企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和保障政策落实角度的政策支持,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以上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改善民营经济的环境都有帮助,但能否收到实效,还取决于措施能否落地。要改善民营企业的环境,不仅需要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制度上的认同。不管是政策落实,还是制度认同,归根结底在于我们能把改革推进到什么程度。”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史晋川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减税、信贷支持等周期性短期纾困政策总体上对民营经济发展带来利好,但要防止出现大水漫灌式的纾困,导致破坏市场优胜略汰的竞争机制。短期纾困政策力度可以大,前提是精准。史晋川建议,中央应出台指导性意见,让各地政策在实施时把握时机和力度。他同时表示,企业家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市场竞争规则维护等非周期性政策应通过法律化、制度化,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期营商环境,这有利于从根本上稳定民营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和信心。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