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今年情况怎么样?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迎难而上、扎实工作,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各项宏观调控目标可以较好完成,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朝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出新的步伐。”
这是对2018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评价,肯定态度跃然纸上。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也的确如此。
2018年对中国是很不平静的一年。对内,经济的深度结构性改革正在不断推进,相对前些年“大水漫灌”的惯用方式,当前更注重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和着眼于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去杠杆等政策在一连串激烈的讨论中、一系列措施的贯彻下实施深化;对外,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思潮盛行,美国不断以贸易为出发点扰动全球关系,并试图用“极限施压”的方式获取博弈中的优先权,为本国结构性矛盾买单。中国也成为其中被重点“剑指”的对象。
双重压力下,市场一度充斥悲观情绪,对经济下行的恐慌成为主流。在10月的政治局会议中,首次强调“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突出了对经济下行和外部贸易战风险的担忧。
但是,从全年来看,整体经济运行态势显示,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运行韧性均强于预期。年度经济增长率目标有望达到,外贸态势总体较为平稳,微观看,进出口的对象和内容都有结构性升级和优化的迹象。
明年重点在哪里?
对于明年的基调,突出了一个“稳”字。“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除了“稳增长”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外,“六稳”继在今年7月份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首次强调后再次成为重点。其中,“稳就业”恐怕会成为未来经济工作的关键。
就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社会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大事,就业率一向是经济指标中的重中之重。我国从今年起,在失业率统计上做出了重大调整,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替代过去一直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经济工作的指标和目标,也显现了对经济工作分析的进一步科学化改革。
从前几个季度情况看,尽管有经济下行内外部压力大、市场情绪很不稳定等因素的困扰,就业始终保持在较为良好的水平,成为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就业率与经济整体结构性的转变有较大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不断增加。而服务业吸收的就业是远远大于第一、二产业的。此外,随着我国人均GDP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阶段已经到来,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繁荣和细分,从而带动就业。然而,制造业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虽然更少,其对岗位创造的衍生和带动效应却在就业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据有关研究,一个制造业岗位可能衍生6个以上服务业岗位。制造业作为基石,如果萎缩,服务业也必会受到影响。
近些年来,经济一度“脱实向虚”情势较为严重,在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吸收了更多的就业,但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必然会在滞后的阶段显现出来。尤其是随着周期的变化和泡沫的挤出,需警惕未来就业形势所受到的冲击。
明年工作怎么干?
会议要求,“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
今年的总体态势虽然平稳,但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的产生,与政策执行的方式有关。这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政策的方向很重要,方式也很重要。“过渡执行”和“过度执行”都不是好的方式。
所谓过渡执行,就是缺乏担当,以不出错为原则,只顾着明哲保身,不愿意动脑动手。表现在改革的具体事务上,则是大的方针方向都很明确。但是细节推进总是无法落地。审批机制层层推诿,程序建设迟迟不见用力。导致市场个体看到国家政策都欢欣鼓舞,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仍然困难重重,毫无获得感。
所谓过度执行,就是调查研究和学习不足,不去细致考虑怎么讲宏观政策细致分解,如何分阶段、分层次地形成政策支撑框架,也不去关心、考虑市场的反应和反馈,一味将宏观政策所提要义用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使用出来。导致市场震动太大,市场个体的承受能力超限,防范系统性风险反而变成触发风险。
今年下半年,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中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比如如何保护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如何破除“留痕工作”的低效性等,对于经济金融领域,也对一些粗暴去杠杆等举措进行了批评和扭转。
所有改革,当然都是没有教科书可以参照的,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干部的担当、系统性的分析和科学施策,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和共性。未来,政策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公开性应都需要加强。
未来的走向?
会议特别强调,“提振市场信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性水平”。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从外需拉动已经转入到内外需齐动的结构中。在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深水期,更是让人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但有助于社会稳定,也有助于经济突破瓶颈进一步发展。有时候,当群众的获得感有所降低,并不是因为所得更少,而是水涨船高,要求更高了。这至少说明两件事,一是居民普遍生活水平在上升,二是居民的需求仍然旺盛。这意味着经济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因此,供给侧不仅不应感到烦恼,而且应当感到高兴,应当积极筹措,提高治理水平和能力,提供更高层次和更丰富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让需求端有获得感,而不应当“削足适履”,遏制需求。
贸易战和保护主义更让中国深切认识到,对外开放的步伐不能停止,但苦练内功、建立更为成熟完善的国内市场是核心要义。过去我们从对外开放中得到了很多“好处”,引进资金、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等,让我们有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同时,我们也已经早就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强大市场是借不来的,国际话语权是喊不来的。国家竞争力需要对方方面面的悉心孵育,需要更好的市场化机制来融通资金、支持企业、规范管理、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要通过不懈努力,完成自身的循环系统和造血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外开放和内部发展并行不悖,对外开放需要先对内开放。
后记
会议表示,“要辩证看待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继续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把握主动,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要保持战略定力,注重稳扎稳打,加强协调配合,聚焦主要矛盾,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
总体而言,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改革仍然在路上,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不发展。压力是一贯的,我们需要保持定力,把握主动。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原标题:央地协同施策稳就业 升级版就业政策礼包密集袭来 进入10月,2018年金秋招聘月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举行。多个部委频频召开相关座谈会,地方稳就业工作方案也在陆续发布
原标题:李希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今年三季度,在经济增长带动和各项稳就业、促就业政策支撑下,我国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