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王者归来,它已不是那个微软!

2018-12-04 18:20:02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王者归来,它已不是那个微软!

当地时间11月30日(周五)收盘,微软股价微涨至110.89美元,总市值达到8512亿美元,超越苹果的8474亿美元总市值。

据CNBC当天报道,如果微软能在2018年结束之时保留世界最有价值公司之位,这将会是自2002年来微软首次坐上市值第一的交椅。

不过,重新归来的那个微软,却早已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微软……

(一)巨人的陨落

很多年前,马云还不是现在的“马爸爸”。为了向国人介绍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他常引述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互联网将会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后来的历史,完全印证了这句名言。在此后的十多年内,互联网几乎重塑了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也为包括马云在内的一大批企业家带来了无穷的财富。

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预言成真的故事!唯一的问题在于,那句所谓的盖茨名言其实并非出自盖茨,而是来自马云的杜撰。为什么明明是自己的洞见,马云却要非假托盖茨的名义来表述它呢?原因很简单,盖茨就是当时的一个神话!

1975年,盖茨从哈佛辍学,与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1981年,这家年轻的公司成功地和IBM达成合作,将其研发(确切说是收购加改造)的MS-DOS操作系统作为IBM PC机的预装操作系统。20世纪80年代正是美国PC机爆发的年代,伴随着IBM PC机的扩张,MS-DOS系统也进入了千家万户,微软这个名字也逐渐开始被人们熟悉。不过,由于缺乏图形界面,只能依靠命令输入,因此MS-DOS系统的操作并不方便,一般用户很难适应。针对这一问题,微软于1985年推出了图形操作系统Windows。相比于MS-DOS,这款操作系统的操作要直观、便利得多,因此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几乎与Windows系统同时,微软还推出了两款在苹果Mac机上运行的办公软件Word和Excel,这两款软件一经推出,就迅速成为爆款。借着几款产品爆红的机会,微软趁势于1986年登陆纳斯达克,并带动了纳斯达克指数的一轮上涨。此后,微软不断优化更新Windows版本,并将Word、Excel等几款软件整合为Office。凭借着这两个系列软件在全球范围内销量大幅增长,微软的市值迅速攀升,比尔·盖茨的个人财富也迅速膨胀。1995年,39岁的盖茨以129亿美金的个人财富成为了世界首富。1998年,微软公司的市值超过通用电气,登顶世界第一。在1999年年底,微软的市值曾一度冲高到6616亿美元,而当时苹果公司的市值不过200多亿。

马云创业的初期,正是微软和盖茨风光无二之时。在这种情况下,借盖茨之口来说明互联网的重要性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如果当时的盖茨听说了马云为他创造的名言,他很可能会表示反对。其实,盖茨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对互联网不太感冒。在成为首富前不久,他甚至预言说互联网在未来十年中都不会有什么商业前景。而微软的公司决策似乎也体现了盖茨的这一思路。在盖茨掌舵微软时期,微软除了推出了IE浏览器,很少花心思琢磨怎么开拓潜在的互联网市场。

2000年,时年42岁的盖茨将微软CEO一职交给了自己的大学好友史蒂夫·鲍尔默,自己退居幕后。应该说,鲍尔默是一个不错的守成之主。在鲍尔默的任期间,微软的年营收增长约4倍,利润增长达10倍。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微软的软件业务做到了极致。备受好评的Windows XP、Windows 7、Office 2013等软件都在其任内诞生。然而,这一系列成就并没有体现在市值上。在整个鲍尔默时期,微软的市值一直在下落和徘徊之间摆动,到了2014年时,其市值已经不到3000亿美元,相比历史高点几近腰斩。

如此大幅度的市值下落,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不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微软错过了互联网的风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经历了蓬勃的发展。电商、社交、搜索……风口一个接着一个,亚马逊、脸书、谷歌等新兴企业接着这些风口迅速崛起。然而,此时的微软却浑然不觉,依旧专著地靠着“一扇窗(Windows)、一个办公室(Office)”赚钱。起初,这一切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对。依靠着客户群体的膨胀,营业额和利润在不断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很快会达到极限,当市场趋于饱和、用户不再愿意为只有零星功能更新的新软件买单时,微软的噩梦就开始了。2007年,3G开始普及,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hone,世界开始从PC时代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而此时的鲍尔默还在固执地坚守以PC业务为中心。在这种错误的战略之下,战术上的精妙又有何用?

(二)王者的归来

鲍尔默也未必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商机,只不过是陷入了所谓的“创新者的窘境”。管理学大师克里斯滕森曾指出,当企业成功地在主营业务上确立优势后,就会将大多数精力投入到维护这种优势当中去。他们能看到潜在的创新,但是由于自己的主营业务有很好的盈利性,他们不会对这些创新予以太多的关注。然而,这些创新很可能就是未来市场发展的方向。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成功的企业经常会被成功所累,最终陷于失败。要打破这种“创新者的窘境”,就必须壮士断腕,对整个企业的业务进行重新的规划。

帮助微软打破“创新者的窘境”的,是第三任CEO萨蒂亚·纳德拉。当纳德拉接任CEO时,微软已经千疮百孔:公司市值已经只剩2000多亿;随着PC时代转向移动互联时代,Windows系统的价值已经大大下降,整个资本市场都不看好微软。尽管微软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Windows Phone,但是其市场份额只有可怜的4%,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

面对这一派残破,纳德拉又会如何收拾旧山河,恢复微软的往日荣光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拥抱产业互联网。由于没有重视互联网的价值,微软在整个消费互联网时代都少有作为,而此时,消费互联网的市场已经是巨头林立的一片红海,与其再去这个市场上挤破头,倒不如去产业互联网这块蓝海市场上抢占地盘。

纳德拉一上任,就开始推动微软向产业互联网领域的转型——推动产品的重心从PC转向云,推动目标客户从C端转向B端,将生态布局由封闭转为开放。

在转型之路上,纳德拉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组织架构。在此之前,微软采用的是M型的组织架构,每个业务都有独立的营销与财务部门,彼此割裂,相互竞争。这种组织架构的问题很多:首先,由于各事业部独自运营,因此很难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合力。其次,由于在这些业务中,最赚钱的依然是传统的Windows和Office业务,因此如果继续保留这种架构,就无法真正摆脱以PC为中心的产品策略。再次,在一些业务,如Windows Phone上,微软已经很难获得竞争优势,如果继续对其进行保留,只会拖累公司的整体业绩、模糊公司的整体战略。

为了破解这种困局,纳德拉大刀阔斧地对微软的整个组织架构进行了精简和调整,裁员两万多人,将原有的五个事业部调整为了三个——“生产力与业务部”、“智慧云业务部”和“更多个人生产力业务部”。其中,“生产力与业务部”以原有的“Office事业部”为主体,整合了与商业方案相关的部门。这种整合,让Office等应用软件的开发从原来针对个人用户更多地转向了针对企业客户。“智慧云部门”对应原有的Windows Server和其他基础设施产品业务,这更加突出了云业务的重要性,保证可以动用全公司之力支持这块业务的发展。“更多个人生产力业务部”的安排很微妙,这一业务部既包含原来在公司占据核心地位的Windows业务,也包含相对不重要的硬件等其他业务。这种安排,事实上就是边缘化Windows的地位,从而保证整个公司可以真正抛开Windows的束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云和其他业务上。此后,纳德拉又数次对公司部门进行了瘦身,将盈利性不佳的手机硬件业务整个砍掉,将必应地图团队卖给了优步。与此同时,他又顺应形势变化,加入了“体验与设备”部门和“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平台”两大事业部。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微软就在组织上为拥抱产业互联网做好了准备。

除了组织架构,制约微软转型的另一个因素是其封闭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微软原本的软件基本都是围绕Windows设计的,这在Windows一统天下的时代,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安卓、iOS等系统已经悄然兴起,固守Windows的策略就显得弊病丛生了。另一方面,微软在历史上就十分重视收费、拒斥开源,鲍尔默甚至还有过“开源软件是知识产权的癌症”等激烈的言辞。这种认识在PC时代当然无可厚非,但在以云为重心的时代,却会严重制约自身服务的供给,很难满足企业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为了改变这种封闭的局面,纳德拉强调了软件要为多终端、多系统服务,推动Office等软件的安卓版和iOS版的开发。在他的努力下,微软的软件开发终于从只为PC服务、只兼容Windows,变成了为手机、Pad等多终端服务,有安卓、iOS等多个版本。甚至在很多时候,安卓、iOS上的版本更新还会快于Windows。与此同时,纳德拉还积极倡导微软的开源化。在他的推动下,2016年时,微软就已经超越了谷歌和脸书,成为商业公司中最大的GitHub开源贡献者。而在最近,微软更是以75亿美金的巨资收购了这个代码托管服务平台。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微软终于改变了长期的封闭生态,逐渐走向了开放。

无论是组织架构的调整,还是对封闭传统的改变,对于微软来讲都是十分痛苦的。但这并不是劳而无功,它的成效正在逐步显露。今年5月,微软的市值终于在落后六年之后超过了谷歌。10月,其市值又超过了亚马逊,跃居直接第二。11月26日盘中,它的市值甚至一度超过苹果,登顶全球第一。一切证据表明,那个曾经的王者如今又回来了。不过,它已经不是原来PC时代那个微软,它的新生属于产业互联网的新时代!

(作者陈永伟为《比较》研究部主管,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