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民间收藏鉴定市场处三无状态 伪专家靠卖证书敛财(3)

2018-10-25 09:16:28    法制日报  参与评论()人

鉴定背后藏骗局

古人曾有“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说法。对于多数收藏者来说,无一不希望自己手中的藏品能卖个好价钱,殊不知这当中也隐藏着重重风险。

目前,国内文物鉴定从业人员大致有三类:一是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专家,主要负责博物馆文物征集鉴定工作;二是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资格认定考试的责任鉴定员,业务范围仅限于文物进出境审核(2016年01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其中包含取消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职业资格的认定——记者注);三是在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机构任职,或取得相关机构发放的鉴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

一位多年从事文物工作的专家介绍,前两类鉴定人员的工作带有“对公”性质,一般不参与民间藏品鉴定。眼下各类鉴宝活动邀请的嘉宾、专家,多是出自第三类鉴定人员。由于这类鉴定人员在获取资格证书时,不少人并未经过严格的分类考试、资质审核,鉴定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伪专家”满天飞。

家住湖北武汉的张先生家中有一幅祖传的字画,父亲去世后便传到他手里,从小听长辈们讨论这件“宝贝”,他就一直想找人鉴定一下这幅字画。

通过上网搜索,张先生联系到了深圳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技术顾问通过张先生上传的照片,判断这幅字画是很有年代的一个藏品,并建议他携带实物到他们公司进行免费鉴定。

一番强烈推荐下,张先生夫妇携带字画来到这家公司。一进公司大厅,张先生就被豪华气派的装修给镇住了。随后,在技术顾问的引荐下,张先生见到了自称文物鉴定专家的徐老师。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