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赋能上海|潘云鹤院士:实用机器人应当模拟人的智力而非行为

2018-09-18 10:02:54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赋能上海|潘云鹤院士:实用机器人应当模拟人的智力而非行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

人工智能出现的时候就把机器人作为一个重要领域,但60年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机器人的核心是人工智能,去模拟人的机器人往往不如对机器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来的更加高效。”

9月17日,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谈到,真正实用的机器人是一个自主智能系统,它不是模拟人的行为,而是模拟人的智力。

潘云鹤的发言围绕“人工智能2.0”展开。

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首次在美国提出,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了7个基本领域——机器定理证明、机器翻译、专家系统、博弈、模式识别、学习、机器人和智能控制。去年,中国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人工智能未来在7个基本领域以外可能发展的另外5个重要方向,即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

为何提出“人工智能2.0”?潘云鹤总结了其中的原因:

一是因为人工智能正遇到60年没有遇到的很大的变化。

“可以看到在60年以后,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新需求,像智能城市,它不是讲一个人的智能变化,而是讲一个城市如何巧妙运行;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游戏……这些需求是60年前不曾想到的。”

二是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个与60年以前完全不同的智能环境。

“这些环境包括互联网、移动技术、穿戴设备、环境管理、技术改造、搜索引擎等,在这种环境下人工智能必须做改变,才能充分利用这样的信息环境做出新的智能行为。”

三是因为我们的目标也有所变化。

“如果讲,60年前的人工智能是用计算机去模拟人的智能行为,那么经过60年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专家已经认识到,机器的智能和人的自然智能是不同的,他们是两种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智能。机器的智能在有些方面可以比人更聪明,比如阿法狗,但人的智能在某些方面是机器智能很难替代的,最好的办法是将两种融合,变成一个更强大的智能体来为人类服务,这就是人工智能2.0希望能解决的问题。”

潘云鹤表示,除了这三方面原因外,人工智能走向2.0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指出,世界原来是两元空间——人类社会空间(H)和物理空间(P),近年来增加了新的空间C(cyberspace)。

“三十年前我们也有很多信息,但所有这些信息都依附于人类,没有单独成为一个空间;后来有了互联网、移动通讯、搜索工具,但这些信息依然依附于人类;走到第三步,我们有了大量传感器、摄像头,信息直接来自于物理世界,绕过了人类,我们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如果不走向大知识,对人类的应用就会十分有限。”

信息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潘云鹤说,在两元世界中,人类认识物理空间的所有知识形成了自然科学,人类社会改造物理空间的所有技术形成了工程技术,人类社会认识自身行为的所有知识形成社会科学。现在人类发现,通过信息空间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物理世界,通过信息空间我们可以用新的手段来改造物理世界,通过信息空间可以更深刻、清晰看到人类自己新的行为,或者在老的行为中发现新的规律,譬如人类经济行为的规律,人类伦理行为的规律,因此会出现很多新的计算,这些新计算就是人工智能2.0。

他谈到,在信息变化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新的通道,不仅对人工智能、对计算机科学,对所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提供了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新的通道,甚至还会出现新的门类。比如城市学的兴起,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它的研究及包涵科学问题也包含工程问题也包含社会科学问题,映射到信息空间后,我们就可能掌握城市变化的整体规律。

当下,人工智能2.0已经出现了一些技术端倪。潘云鹤认为,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人体一体化智能、跨媒体智能都已经开始了应用。

他以大渡河水电公司为例。大渡河上有十个水电站,由大渡河水电公司进行,他们布置了105个水文监测点,汇聚了国家气象中心、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和欧洲天气预报中心的数据,形成了大数据水电预报系统,精度达到了95%。该公司在两年前建设的3个水电站实现了统一调度,根据水位平衡、市场需求等自动进行统一调度,增加发电量1.2亿千瓦。面对特大洪水,他们运用了大数据智能对各个水电站提前做好预报方案并且实时调控,不仅在洪水中安全无恙,并且做到了大洪水实现大发电,有效增加了发电量3000多万千瓦。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