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壮阔东方潮|中国首款自研抗癌药诞生:一个科学家的张江十年(3)

2018-09-18 09:46:21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呋喹替尼从立项到成功获批,走过了12年的时间,这样的速度对一个本土的初创药企来说已经超过预期。如果没有创新政策的支持,花的时间会更久。”吴振平说。

据介绍,呋喹替尼是上海第一款通过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试点上市的国家一类新药。该制度将上市许可和生产主体相分离。在该制度实施以前,药品上市申报的单位只能是药品的生产者,而实施了该政策以后,拥有药品技术的药品研发机构也可以申请药品批准文件。这意味着,研发机构在短期内可以控制自建工厂的成本。

此外,呋喹替尼还进入了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并且被纳入了新药的优先审评审批通道。

“在研发的过程中,药监部门也给我们给予了密切的帮助,包括药学上、工艺上的问题都能够事先与监管部门进行讨论,这些也为之后的快速批复打下了基础。”吴振平表示。

据介绍,和记黄埔医药在新药研发上共获得了约5.9亿美元的支持,但如果没有前述制度创新,这些资金投入将远远不够。

“太大胆、太乐观”

这在10年前,还难以想象。

当时,张江药谷刚刚形成产业气候,对于想要从事创新药研发的归国人才来说,可以选择的本土公司并不多,很多人还是选择了跨国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

也是在2008年前后,吴振平一次与十多位医药行业企业家在杭州聚会,预测10年后的张江药谷会有怎样的发展。席间有人提出,到时候张江会有50家制药企业,至少10个新药进入临床研发。不少人一听连连摇头,“这个想法太大胆、太乐观了。”

“事实上呢,10年后张江药谷的发展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吴振平感叹道。

“新药研发是一项投入高、风险大的工作。一个公司的新药成功了,就会起到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公司也想来张江发展。整个生态圈建立起来,成功的案例也就越来越多。”吴振平说道。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