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自然—通讯》于2010年首次发行,是《自然》(Nature)杂志的第17本子刊。
中国华北平原面积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亿-4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地区。中国科学院的资料显示,目前华北平原四季变化明显,年均温度8-15℃,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常有洪涝。春季旱情较重,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地区。
热浪因灌溉农业而变强
该研究按照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基于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型模拟的集合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大规模的灌溉农业模式有直接影响,会使得热浪的强度更高。
灌溉农业是在干旱时以大水灌溉的方式保证农业生产的模式。灌溉可以冷却地表温度并滋润地面空气,但随着温度升高,灌溉系统将导致高水平的水蒸发,使得北方平原的空气非常潮湿,提高温度和湿度,从而提高热浪的强度。因此,在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本世纪下半叶,华北平原可能会遭遇致命热浪。而当湿球温度达到35℃时,人类在无保护的环境中只能生存6小时。研究同时表明,大面积的灌溉农业将湿球温度直接提高了0.5℃。
湿球温度(Wet-bulb temperature)是指对空气进行加湿,其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所达到的温度。
除非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遏制,否则华北平原将在2070年至2100年之间达到致命的35度湿球温度阈值,户外工作者可能在极端热浪袭击的几小时内死亡。
实际上,模型的结果显示,即便中国大幅降低碳排放,在本世纪下半叶,华北平原也将数次超过35度湿球温度阈值。
过去50年,中国的热浪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1951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平均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约1.35℃,平均0.27℃/10年,高于当时全球约0.13℃/10年的速度。中国最近一次经历严重热浪袭击是在2013年夏天,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热浪事件。其中上海徐家汇曾一度达到40.8℃,创下当地气象记录141年以来的最高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