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凌启鸿在该文中指出,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的盐碱地种稻经验,最基本的条件是引淡水灌溉洗盐,他认为目前水稻耐盐育种取得突破性的创新发展,但尚不能改变盐碱地种稻还必须靠淡水灌溉洗盐这一基本规律。其次,实现滩涂盐碱地开发种稻,必须以建设长距离输送淡水灌溉工程为基础,淡水需求量巨大,工程巨大,时间长,因此,实现大面积滩涂种稻较困难。
凌启鸿认为,陈日胜把在海滩地发现的野生稻定名为“海稻86”或称“海水稻”,都是合理的,不过它也仅是一个耐盐的种质资源,因此,不能把青岛用淡水稀释后的海水进行灌溉的耐盐品种也称“海水稻”。这是因为,灌溉水中80%以上是淡水,而且生产上都是把淡水直接灌入稻田。再则,生产上很难先用淡水稀释海水后种稻。海水灌溉种稻事实上不存在,“海水稻”是名不符实的伪命题。“海水稻”的名称,过分夸大了耐盐育种的作用,忽视了引淡水灌溉的基础作用,会引起误导。
什么是“海水稻”?扬州大学农学院戴其根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耐盐碱水稻,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海水稻”,不是能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海水稻”只是耐盐碱水稻的一种形象化称呼,并非字面理解的“直接利用海水对水稻进行灌溉种植”,而是一类可以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有媒体报道了一个重大创新成果———在青岛海滩上种植的“海水稻”产量达到最高亩产为621公斤。因此,有专家认为,有了“海水稻”,我国的沿海滩地可以开发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我国的粮食安全有了新的保障。更有专家测算,如果在1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保守计算,年产量也将达到300亿公斤,能养活8000万人口。
但在几十年从事水稻栽培研究以及盐碱地种稻实践的凌启鸿看来,耐盐育种可以节省盐碱地种稻灌水少部分的成本,确实是一项先进的科技成果。但发展盐碱地种稻,切不可忽视大量淡水灌溉洗盐这一最基本的条件,耐盐育种仅是一项配套的措施。对发展盐碱地种稻,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过分乐观。上亿亩大规模发展的滩涂种稻,是一个长期的理想目标,缺乏现实性。
据介绍,对于把土壤含盐量降至0.2%以下的指标,戴其根教授也曾做了研究验证,用含盐量0.3%的水栽培水稻,参试品种均未能正常生长。因此,将含盐量控制在0.2%及以下,是现有水稻品种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淡水灌溉洗盐地开发种稻的必需条件。
有专家也提出,“搞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夸大,更不能简单下一个结论。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成果,能否用起来,能否用得好,能否真正有成效,都是要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应用实践,才能够得到科学的结果”。
(原标题:海水稻”名不符实 专家指出大规模发展滩涂种植缺乏现实性)
6月11日,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白泥地实验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起秧,为插秧做准备。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供图 最高亩产620.95公斤!这是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首批试种的“海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