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科学男神”施一公,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河南。今年6月回乡,他用了一个晚上与河南农业大学师生分享心路历程。
有同学问,梦想和世俗是否不可调和?
他说,这个问题很大,涉及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工作者的心态问题。听一次报告,看一场电影,你会激动半天,甚至两三天;当这股热情过去,看看房价、物价,你不得不又“落入现实”。这都没关系,只要跟随内心就好,想去做研究,想去学习,那就去吧!
他告诫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让价值观回归理性,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并且要不断追问自己,是否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
作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是中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三合一院士”,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了“剪接体”结构。但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自己当年生物学的成绩非常不好,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实验与课程,在班上都是中下等。甚至在霍普金斯大学读博期间,有一门生物学课程,连考3次,分别是52、32、22分,越来越少。他还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时,兴趣点是从政和经商,并非学术。
但就是这个对专业一无兴趣、二无专长的人,最终还是开启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开挂人生”。原因是一位清华老师的话点醒了他:“在这个世界的发展中,生命科学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于对人类的关注。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
于是,在博士毕业半年后,他开始强行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施一公表示,现在看来,培养这种兴趣有点晚,但极其浓厚,哪怕废寝忘食,哪怕没日没夜,都乐在其中。
科研成为了施一公的乐趣,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能让人无忧无虑地思考和解决一些科学问题。
施一公还认为,从事科研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现在学生受物质冲击太厉害,施一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觉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赚钱很酷。
不去攀比个人待遇的高低,应该“攀比”科学贡献的大小,“攀比”对国家贡献的大小,“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在科学研究和对国家贡献上,要不知足而常乐”。
他说,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必须具备3条要素:一要注意工作时间的付出,刻苦努力做研究;二要善于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怀疑权威;三要有脾气,要有那一份执着和坚持。
(原标题 施一公: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
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现场 本文图片均来自科技日报微信公号 5月26日,刚刚走马上任西湖大学校长一个多月的施一公,出现在中国科协年会上,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了目前西湖大学的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