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初衷3:应对外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需要。在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带动下,“货币政策正常化”已成为全球货币政策取向的趋势,对此易纲行长在博鳌亚洲论坛曾明确表示“关于主要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收缩问题,我们在很早前就已经预期到了这种变化,所以已经完全准备好了”。本次央行在实施一次1个百分点的降准同时,要求商业银行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MLF,本次降准将偿还MLF约9000亿元,这样的操作反映到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就是央行在资产端减少9000亿的MLF,同时负债端减少9000亿的商业银行的备付金,从而央行进行了9000亿规模的缩表。如果再结合之前,央行跟随美联储上调政策利率,实际上中国央行同样走的也是“加息+缩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路径。
综合上述三个初衷分析,预计央行还会多次采用本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方式,目前MLF余额近5万亿,最远到期日是2019年4月17日。理论上,未来央行很可能会采取每隔两个月降准一次,幅度为1%,同时置换8000亿左右的MLF,那么到2019年4月前后,央行共还有五次降准空间。
第二个层面的分析:调控方式转变后的风险是什么?
风险1:前期去杠杆成效的前功尽弃。经过两年多的“去杠杆”,中国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的趋势终于得到控制,但处于高位。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中国非金融部类(包括政府、家庭居民和实体企业)债务余额占GDP就稳定在256%左右,其中实体经济的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还由166%回落至163%,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重稳定在46%,家庭居民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由45%升至48%。
图4 中国宏观杠杆率
但目前中国经济中仍然存有无效率债务,最典型的数据证据就是,非金融部类一年的利息支出总量从2012年开始就持续超出每年GDP的增量,经过宏观“去杠杆”之后,所以有所改善,但截至2017年,非金融部类的年付息量占GDP增量的比值仍有1.1。
图5 中国非金融部类年付息规模
因此,无论从相对规模,还是绝对规模而言,目前中国宏观杠杆率尚没有完全修复到位,对此4月23日政治局会议也很明确的强调“首先要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可见在宏观政策层面,“去杠杆”工作也没有结束。
另外,从央行和商业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之间关系来看,央行的缩表并不会带来商业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例如2015年央行曾缩表2万亿,但商业银行体系反而扩大了资产扩张速度,每年资产增量由20万亿一举升至2016年底的31万亿之上。之后商业银行体系资产扩张速度开始下降,主要还是在2017年“三三四十”的金融强监管下才得以快速下降,目前商业银行体系资产扩张速度已降至17万亿(2012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