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真会有这么顺利吗?
过去银行的非保本理财“游荡”在银行表外,无需计提资本,绝大多数银行业未按照相关规定对表外业务和其他非信贷类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和计提拨备。一旦由表外转到表内,就需要计提资本和拨备。中信固收明明团队认为,显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无法承接所有游荡在表外的非标资产,不然势必面临“爆表”的风险。
监管部门对非标的首度定义来自2013年3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该文定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上述穆迪报告显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因监管收紧而出现整体增长放缓,同时信贷额度、资本和流动性限制了信贷供应继续回流到银行的程度,如果银行激进扩大贷款规模,可能面临资本和流动性的限制。
监管年更需要信贷支持
一方面是金融去杠杆,一方面是为银行“降甘霖”,监管部门下的是盘什么棋?
实际上,今年以来这已经不是监管部门第一次为银行“补血”。
2月27日,央行发布公告〔2018〕3号,对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的发行进行规范,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具有创新损失吸收机制或触发事件的新型资本补充债券。
去年以来,强化监管将表外业务挤入表内,对银行指标构成了压力,为稳定业务和扩张业务,银行需要补充资金。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需要金融体系继续予以支持,央行的公告与银监会下调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都是“应景”的重要举措,通过调整银行信贷额度,以支持实体经济。在2018年实体经济稳增长的目标要求下,信贷支持仍不可或缺,信贷扩张也成了应有之义。
某大型投行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通过下调两个监管指标,可以加快银行暴露不良资产,逐步化解僵尸企业的问题,从而将额度腾挪出给新的贷款,支持实体经济。
据央行2018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月份除社会融资规模不及预期外,M2货币供应增速与新增信贷均超预期,新增信贷达到2.9万亿元,同比多增8670亿元,大幅超过前值5844亿元,创历史纪录。其中银行1月信贷投放往往具有标杆性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预示全年的信贷投放增降幅度及信贷额度的松紧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