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20万买家医院、虚构病情诈骗、手术台上涨价……“宰客”医疗机构:软磨不行来硬的
赵瑞希
明明没什么大毛病,医务人员动点手脚,夸大病情忽悠就诊者做手术。手术过程中,不仅不给上麻药,还故意用手术器械弄痛就诊者,直至在手术台上同意采取高价治疗方案。近期,在深圳开庭的一起医疗诈骗和强迫交易案,公布出来的这些细节,令人瞠目结舌、胆战心惊。个别医务人员心术不正,医疗“宰客”从以虚假广告为核心的诈骗,升级到了强迫交易的程度。
20万盘下一家医院强行“宰客”
近期,一起医疗机构采取虚构病情、使用暴力和威胁让就诊者接受高价治疗的恶性案件,在深圳宝安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2016年底,来自福建莆田的陈某某、黄某某出资20万元盘下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的惠爱门诊部,并以许诺股权、保底工资3万元且有提成的薪资聘请龙某某为主治医生,开展妇科诊疗。
两股东、一医生、三护士的6人门诊部,为让就诊者进行更多消费,“开发”出四种病情:一是在检查时将生理盐水、利多卡因注射到就诊者阴道壁中制造阴道囊肿假象;二是使用棉花在就诊者宫颈口涂抹血液制造宫颈息肉假象;三是在就诊者宫颈上涂抹黄色药膏,让就诊者接受阴道净化治疗;四是在B超检查时虚构盆腔积液B超结果。
“病情”确诊后,门诊“医务人员”往往以“虚构病情”告知就诊者需要进行治疗,并提供较为便宜的百元普通治疗方式和数千元的高价微创治疗方式供就诊者选择。
多数就诊者选择普通治疗。“医务人员”便在治疗过程中故意不为病人进行麻醉,并用止血钳夹就诊者阴道壁,致其疼痛难忍。然后,“医务人员”劝说就诊者选择高价微创治疗方式。若就诊者要求停止治疗,“医务人员”则以“手术已经开始,无法停止”为由拒绝为就诊者缝合伤口,并使用威胁、哄骗等手段让就诊者选择高价微创治疗方式。当就诊者表示无力承担微创治疗费用时,“医务人员”则以“可以先签欠条,以后再还钱”的方式引诱就诊者进行微创治疗。就诊者往往因疼痛难忍且处境尴尬无奈接受高价治疗。
一些就诊者有陪同亲友,“医务人员”还让亲友看就诊者疼痛难忍、流血等状况,促使陪同亲友缴款。
受害人:这种地方还能叫“医院”吗
该案直至2017年10月,一位陈姓就诊者被逼无奈从门诊部2楼诊疗室跳下受伤,警方接警介入后才被揭开。
当日,陈女士在惠爱门诊进行诊疗,因经济拮据选择普通治疗,最终因疼痛难忍接受高价微创治疗。后来,因陈女士无力支付诊疗费用,“医务人员”要求其向亲友借款支付,不让陈女士离开,最终导致陈女士跳楼逃出。
半月谈记者在法庭上了解到,警方找到了包括陈女士在内共16位受害者。案发时间均在2017年,从3月3日至10月14日。受害人被骗金额从1368元到18903元不等,总金额约13.51万元。
开庭当天,有两名受害人来到庭审现场。她们告诉半月谈记者,虽然治疗过程让人痛苦且不满,但在警方找她们了解案情之前,完全没想过自己是掉入了“医务人员”设置的陷阱。“我哪里想过‘医院’会这样,这种地方还能叫‘医院’吗?”受害人李女士说。
但也有受害人称“要报警”而吓住了这些“医务人员”。2017年9月9日,一位陈姓受害人前往惠爱门诊进行白带异常检查,被强迫接受6000余元的无痛囊肿切除手术。术后被逼交款时,陪同陈女士就诊的亲友称要报警,惠爱门诊的“医务人员”为息事宁人仅收取陈女士2800元。
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
为何存在如此夸张的医疗“宰客”问题?监管是否到位?监管又面临哪些难题?截至半月谈记者发稿前,深圳市卫生监督局对此未予以回应。但记者了解到,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今年5月21日印发了一份文件——《深圳市严厉打击医疗机构医疗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方案》(以下简称《整治方案》)。
根据方案,在9月底前,全面排查全市医疗机构是否存在“医疗欺诈、强迫交易、诱导消费、强制消费”等情形,并对群众投诉、举报较多,问题较突出的医疗机构以及泌尿外科(男科)、妇科等专科领域进行“精准打击”。
深圳市卫计委在宣传《整治方案》时还列举了一个男科案例:住在深圳宝安的张先生在某民营男科医院治疗生殖器发炎症状,选择了激光包皮手术。手术途中,医生说张先生有“神经断裂”,推荐其做“生物膜”修复神经。身不由己的张先生只好在手术台上签了字。之后,医生又发现他有“睾丸积液”,最好手术取出。张先生称“没钱了”,但医生竟表示医院有一个“贷款”项目,患者可以按期付款。术后,张先生按照医生建议又接受了“太空舱物理治疗”,前后各项支出接近1万元。张先生说:“有这么多项目,应该提前跟我说清楚,让我自愿选择,而不是等我已经躺在手术台上、刀子动到一半了,才开始介绍治疗方案和价格。”
可见,像惠爱门诊部一样的“宰客”医疗机构并非个案。
《整治方案》叫停了嫌疑“宰客”的男科、妇科项目,要求规范一系列存在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的泌尿外科(男科)、妇科诊疗行为,暂停部分手术治疗,并规范物理治疗。
须加强监管、拓宽维权渠道
近年来,强监管虽已发力,虚假广告、医疗诈骗并未得到根治,始终蠢蠢欲动,伺机作案,如今更发展为手术台上强迫治疗。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就诊者往往无法辨别自身病情严重程度和诊疗方式妥当与否,而犯罪分子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利用信息不对称布下陷阱。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罔顾治病救人职责、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走上“邪路”。
对此,深圳大学医学部王军认为,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畅通医疗维权渠道。
深圳正在推行的《整治方案》除了提出规范诊疗行为、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规范医疗广告等具体举措外,还明确严格落实系统监管责任,对日常监管不到位,导致违法违规行为滋生蔓延的,实行责任倒查,严肃问责。
《整治方案》还提出强化社会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各医疗机构要将举报电话海报张贴在医疗机构门诊大厅、门诊各楼层、住院各楼层、电梯间等显眼位置。
此外,王军认为医疗诈骗和强迫交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现行的监管体制内,若患者自身未向监管部门举报,监管部门较难发现。“政府应当加强对大众基础医疗知识的教育。同时,就诊者也要在生活中注意学习和积累一些医疗知识,从而提升辨别能力,以免受害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