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贷款培训陷阱多 求职者应聘反被公司骗钱(6)

2017-08-30 18:11:52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赵占领:“现在通过互联网发布招聘信息的平台有很多类,有专门的招聘类网站,比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还有一些分类信息网站,入58同城、赶集网等;另外还有一些垂直类的招聘平台,比如专门做某个领域的;还有一些是公司自己的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这几种渠道信息的真伪以及风险不太一样。

相对来讲,专门招聘网站的信息真实度更高一些,因为这些网站一般会对招聘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但有个问题在于,这个资质有可能会存在,比如假冒别人企业的营业执照进行注册的,这种情况下要看这个招聘平台的审核力度怎样。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很难完全避免。

另外,即使资质经过了审核,属于正常合法的一个资质,但他所发布的招聘信息是否存在虚假内容,对此,招聘平台并没有做相应的审核,当然也很难去审核。这里面就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有一些虚假宣传或者存在一些违法行为,这种情况求职者就需要谨慎。

此外是分类信息网站,这种平台上,招聘单位发布信息几乎没有门槛,不做相应的审核,这样的平台上所发布的信息,无论是主体的真实性还是招聘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作为求职者,如果通过这样的平台去找工作应该非常谨慎,应该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还有一些是公司自己的网站上直接发布招聘信息,这种情况下,一般主体方面不会有问题,但这个公司是否有合法的资质,可能还是需要通过工商去查询。

总体来讲,作为求职者,现在大部分人找工作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不同的平台对于信息审核的宽严程度不一,这就给求职者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也需要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然后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核实主体真实性、信息真实性,这样才能尽可能防止自己上当受骗。

  经济之声:如果在这样类似的平台上找到了招聘信息后发现自己受骗上当了,甚至遭遇了人身的伤害,可以要求这个平台付连带责任吗?

胡钢:“如果求职者在类似的招聘平台上当受骗,消费者可以依据《广告法》对其追究相关的责任。因为无论是广告经营者还是广告发布者,依据《广告法》,都有对于广告内容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必要审慎审核的法定义务。”

首页上一页...345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