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多地打造科创走廊,期待产生“化学反应”

2018-06-04 09:34:01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在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重要载体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区域之间正联手打造科创走廊。

在6月1日召开的G60科创走廊第一次联席会议上,上海松江、杭州、苏州、合肥、嘉兴、湖州、金华、宣城、芜湖等九地共同审议了《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G60科创走廊工作制度》和《G60科创走廊总体发展规划3.0版》,并发布《G60科创走廊松江宣言》,确定G60科创走廊新定位、新布局、新举措。

目前,G60科创走廊已从“一区”迈向沪苏浙皖“九地市”,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引擎。与此同时,广深、京雄、郑开等地也在加快打造科创走廊,而G60沪昆高速成为诸多科创走廊的重要依托。

多地打造科创走廊

这两年来,朝着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个目标努力,G60科创走廊的发展经历了从1.0到2.0,再到如今3.0版的“三级跳”。

《G60科创走廊总体发展规划3.0版》在沪嘉杭的基础上,形成“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间布局规划,辐射范围扩大至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覆盖面积约7.62万平方公里,区域常住人口约4900万人,GDP总量约4.86万亿元。

G60赛迪产业研究院有关人士分析,G60科创走廊3.0版,从城市战略上升为长三角区域战略,率先建立试点区域合作共建共享机制,有助于区域内的人口、经济、创新布局更加合理,为长三角和全国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

与此同时,广深、京雄、郑开等地也在加快打造科创走廊。去年,广东提出要完善区域协调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在广深莞等沿线城市协同发展的条件下,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有能力打造“中国硅谷”,成为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

按照去年底广东省印发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广深科创走廊规划范围为沿广深轴线区域,具体为北起广佛交界处,经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南至深圳大鹏新区,沿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广九铁路等复合型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创新要素集聚区域,长度约180公里。规划指标数据统计范围为三市全域。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珠江东岸的广深铁路、高速公路是全中国最繁忙的交通通道,也是最重要的产业带,交通发达,产业形态多样化,在这个地方打造广深科技走廊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在京津冀,关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在今年4月20日向社会公布,第二天,《雄安规划纲要》全文公布,引发高度关注。有机构认为,从规划内容来看,(北)京雄(安)科技创新走廊雏形显现,将成为继沪嘉杭科创走廊、广深科创走廊之后的中国第三条科创走廊。

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说,从北京和雄安的定位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诉求来说,京雄两地之间适合打造“京雄科技创新走廊”。京雄科创走廊将构建“双轴六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

此外,目前中西部第一人口大省河南也积极建设郑开科创走廊,打造“中原硅谷”。资料显示,规划中的郑开科创走廊位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发展区域,西起郑州大学,东至河南大学,其中核心区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4.5公里,总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更期待化学变化

多地提出打造科创走廊,这也是目前区域竞争的需要。当前,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城市群、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通过加快一体化,打造科创走廊,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对第一财经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时代、新阶段,即由过去的要素投入驱动转向为创新驱动阶段,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阶段。

以河南为例,由于该省的资源型产业占的比重比较大,环境压力也比较大,创新发展对河南更加紧迫。同时河南又是一个创新基础相对薄弱,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要素、平台数量较少,层次比较低,因此必须加快打造创新平台,加速创新要素的集聚。

耿明斋说,通过打造郑开科创走廊,加快创新型要素的集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从而形成一个对外辐射的中心,可以带动河南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河南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说,过去的创新要素平台主要是园区,现在打造科创走廊则是将园区之间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产业集群。不过,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物理上的连接要能产生化学反应”。“比如,硅谷也不是当地政府一定要搞出一个硅谷来,而是市场化的基础上,创新力量慢慢孕育出来的。”

“在我国,通过政府规划,在一开始的时候集聚创新要素是会快一些,但关键还是要有市场化的培育。”彭澎说,比如华为的总部在深圳,终端生产在东莞松山湖,总部与生产基地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这就是市场化自然形成的。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邹臻杰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