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违约潮如期而至,别让破刚兑成“叶公好龙”

2018-05-29 09:24:3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别让破刚兑成了“叶公好龙”

回顾过去几年,“打破刚兑、去杠杆、促进信用债合理定价”的呼声不绝于耳。

去杠杆本是针对一些产能过剩的国企,而信用事件却对民企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信用事件频发、信用债市场情绪遭受冲击后,市场已经开始寄希望于货币政策放松。不难发现,利率债市场已经开始“用脚投票”,十年期国债利率收益率也较5月中旬回落了7个基点。

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认为,货币政策对化解“违约潮”的作用相对有限。年初至今,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偏宽松,DR007和R007的均值分别为2.83%和3.26%,均低于去年四季度的水平。很显然,“违约潮”并非由于狭义流动性缺乏所导致,而且进一步宽松狭义流动性对化解“违约潮”的作用非常有限。相比之下,结构性的信贷政策对于化解本轮“违约潮”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事实上,今年以来政策主要发力在“调结构”上。

张旭认为,狭义流动性向广义流动性转化的效率更值得关注。商业银行的信用派生主要受限于资本金、存款、信用投放的意愿这三个要素。资本金的匮乏仍是一个显著的制约因素,此外,在目前的信用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风险厌恶情绪很难因为资金宽松而实质性改善。

中金公司也认为,货币政策难以包治百病。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无法也不能用来对冲当前的“融资渠道缺口”,政策的选择也要考虑“成本”和“副作用”。但货币政策应该转为更灵活,保持银行间流动性的合理稳定、

在中金看来,为了避免违约潮恶化,资管新规细则尽早落地,并考虑市场承接力合理设置老产品规模压缩节奏。另外,应避免银行集中抽贷行为,亟需培养高收益债投资者群体,并加强政策协调,做好打破刚兑后的风险防范机制。

在充满刚兑的市场当中,信用风险定价被极度扭曲,并激励了杠杆操作,投资者承担的是流动性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信用事件的出现、处理是市场走向成熟必须经历的“成长的烦恼”,更是形成风险合理定价机制的必由过程。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