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金融白领在扶贫一线:大梁山里的玉米脱贫故事

2018-05-24 09:06:31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常年干旱的坎子山村去年却在玉米即将收成时迎来绵绵秋雨,玉米歉收了,原计划包销50万根,最终实际只采收30万根。“虽然产量下降了,但与村里此前种植其他作物相比,农民们实际收入比原来还是有了成倍的增长。”任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建档立卡贫困户冯龙会按照订单安排,种了12亩玉米。鲜玉米卖出了2.5万元,比前年收入翻了2倍多,一下子摘掉戴了几十年的穷帽子,他对记者咧开嘴笑个不停。

任超发现,鲜玉米的采摘受到气候条件和坎子山村地理条件的双重限制,首先,鲜玉米必须成熟一个,采摘一个,太小过早采摘或者太老过迟采摘都不行;其次,由于山路崎岖,必须派人挨个山头采摘,运到村委会,采摘成本极高。

吸取去年的经验教训,任超又酝酿出新的致富计划。目前,由太保捐赠10万元帮助村里新建了玉米加工厂,将鲜玉米加工成玉米碴,由此替代鲜玉米销售。

记者跟随任超来到新建的玉米加工厂发现,设备一应俱全,可以将鲜玉米直接磨成玉米碴并装入真空的包装袋中。新产品“坎子山玉米碴”包装精致,封面还印有“源自高山深山,口感清香甘甜”的字样。

任超指出,对于坎子山村而言,产业扶贫是有效又长久的扶贫方式,既能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又能解决村集体底子薄的问题。

去年脱贫人口逾前年两倍

在靠玉米种植加工寻得可持续扶贫的突破路径之外,易地搬迁也是村里的一桩大事儿。部分村民的老房子分散在深山中,由于不可能为每家每户单独修路,所以易地搬迁成为改善交通出行的唯一办法,且这些村民长期饱受饮水难题,加之老房子破旧,一些已经存在安全隐患,急需搬迁。

任超刚到坎子山村时,村里41户村民易地搬迁已经有了方案,但要落实依旧困难重重,迟迟未有动工。

任超发现,由于坎子山村山路崎岖不平,可用于建房的宅基地资源稀缺,易地搬迁新址就涉及占用两户村民土地的问题。经过任超反复与他们协商,两户村民最终同意将土地置换出来。

尽管如此,想妥善安置这41户搬迁村民,将他们统一搬入原计划修建的连排搬迁房,新地还是不够用。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