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金融白领在扶贫一线:大梁山里的玉米脱贫故事

2018-05-24 09:06:31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在完成调研后,任超总算发现了一个突破点——玉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坎子山村,冬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二十几摄氏度,农作物只有玉米、土豆和包菜能成活,别的都不行。最要命的是,村子缺水情况十分严重,每年只有8月份到10月份的雨季,村民才能攒一些雨水,用来维持一年的生活。

不过与华北平原地区一年两季的玉米不同,坎子山村的玉米一年一季,日照充足,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该村种出的玉米颗粒大、金黄饱满。“高山玉米生长时间长,口感更好。”任超对记者表示。

去年任超向中国太保寿险湖北分公司汇报了村里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村民销售难、种植玉米不值钱的难题,省公司推出了“玉米订单”包销50万根玉米的项目,将之作为2017年20件实事之一。“我们在全省有四万多名营销员,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任超说。

原本一根鲜玉米只能卖0.2元,太保寿险的采购价按照高于市场价的每根0.6元收购,预计村民种一亩玉米地可以赚2400元。

鲜玉米的整个销售环节通过坎子山村合作社统一完成,成本包括向农民的收购价0.6元,加上采摘、收储、包装、物流等各项支出,每根鲜玉米最终定价2元。“如果按照50万根的规模计算,除了农民增收、合作社赚钱外,还能预计结余十万元,我们的计划是将结余一次性投入坎子山村,用于玉米加工再扩大生产。”任超介绍。

合作社还为新产品设计了洋气的包装,并起名“魏书记”鲜玉米。魏书记是坎子山村的老村支书魏登殿,他也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被村民称为当代“愚公”,是湖北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杰出代表。

太保的包销为坎子山村玉米种植解决了销路问题,公司还帮助村里新建了玉米加工厂

合作社为新产品设计了包装并起名“魏书记”鲜玉米

一条可持续的扶贫路似乎找到了。山上的积雪融化了,玉米种植地的地膜也都覆盖上了,任超欣喜地看到坎子山村发生的变化。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