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张思平:深圳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奇迹

2018-05-23 09:12:47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然而开放对党和国家来讲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并且也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完全要靠摸索。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在整个开放格局中需要有个地方或者叫“窗口”进行试验。正如后来邓小平对经济特区的性质的概括:“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与此同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素有对外开放传统的广东省主政的领导人,也意识到国家封闭是不行的。当时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已经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人均GDP已达4080美元,位列“亚洲四小龙”之首。面对经济繁荣的香港这座国际化都市,深圳乃至广东有大量农民偷渡到香港去。广东省委省政府承受着民众大规模逃港的巨大压力,因此当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以及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等领导提出要在毗邻香港的深圳搞出口加工基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解决就业、发展经济。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的积极回应。

这应该是深圳特区建设的初衷。随着对外开放窗口的打开,深圳从最早的出口加工区的设计,慢慢调整为工业、商业、旅游等综合发展的经济特区。借助中央给予的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加上梁湘为市委书记的班子的艰苦创业,在较短时间内,落后的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逐步吸引到一批港资的“三来一补”企业。同时深圳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引进了大批内地外贸国有企业来深圳设立外贸窗口企业,使深圳也成为中国外贸进出口的重要通道和基地。

这样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和内联外引,深圳成为了内地封闭经济与世界经济对接的一个窗口,在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探索和示范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实践出了改善环境、引进外资、增加出口、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深圳模式。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对深圳经济特区给予了充分肯定,明确表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随后决定将沿海14个城市整体开放,形成东部沿海对外开放的战略大格局。应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深圳这个地方建立了一个窗口,撕开了一个口子,进而实现了沿海14个城市的全面开放,从而使我国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