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物流大佬畅谈“计算的科学”:为什么不遗余力重视科技

2018-05-18 12:16:19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在安能物流董事长王拥军看来,不断适应客户的需求是更大的动力。比如物流环节都要用到的扫描设备,早期1.0版是无线扫描仪,第二个版本叫PDA版本,今天已经发展到戴在指环上的指环扫描,又可以缩短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所以技术的应用不是一次性的突变,而是长期渐进积累的过程,因为客户的需求、竞争的压力会永远提出新的挑战。”

投入产出比的衡量

与国外物流企业相比,此前国内物流企业的研发人员和资金投入占比都比较小,但近年来也在发生变化。

陈威如就透露,菜鸟三分之二的员工都是技术人员,主要是工程师,从事无人车、物流轨迹、动态路由、仓储自动化、运配智能化,包括区块链等研究,在系统化、数据化、智能化上的投入最多。“我觉得菜鸟对于技术的投入,已经上升到了价值观或者是一种不用去想,你就会去做的程度了。”

中通和百世这科技上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现在百世整个的研发团队一直是处于预算不受限,收入不受限,我们一直希望找到最好最聪明的人加入这个团队,通过更多的技术方案的导入,能够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敏捷灵动。”

王拥军则认为,对客户和行业的理解,其实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我想技术不是投入来决定的,最终还是人来决定的,未来科技的投入也会完全倒向所有能提升消费者体验的环节,包括客服的自动化,如何用机器人的客服提升客户的查询体验,在运营环节如何用数字化的运营提升你的时效等。”

差距到底还有多大

不过,尽管国内的物流企业都在加大科技投入,但与国外的物流巨头相比在某些领域仍有一定的差距。

金任群就坦言,在仓储领域,国内企业大概落后国外先进企业3到5年,不过在运输管理系统中国则是领先的,“我们对这些国外企业都作过对标调查,中国的运输管理系统已经可以说是全球最先进的。”

张砚冰也认为,中国的物流能够以比国外同行低很多的成本,来完成相对比较高的服务质量,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不过在网络智能优化方向的研究和探索方面,目前一些核心的,最有价值的论文,基本上还都是来自于国外的学术环境或企业环境,而在对应的领域中,中国自身对于基础的算法层面和网络结构方面原理的探讨,其实还不是那么多,在基础的领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发展。

陈威如则指出,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是在比较专业的服务与数字化人才上。不过中国的物流弹性、敏捷性,可能比美国来得还更加强烈,“如果中国能够做到智能路由,甚至能把整个社会的资源做协同,可以大幅促进整个物流的智能化,进而带动商业、零售、制造、金融等更多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