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内陆城市“沿海化”:中欧班列的战略意义

2018-04-24 09:54:0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国际运输体系除了要有稳定可靠的定期运输线路(line),还要有与其配套的国际运输节点(node)。作为国际货运班列,中欧班列的到发站必须具备口岸功能。报关报检、外汇结算、保税监管、货柜堆场等,这些一样也不能少。于是开行中欧班列的各城市纷纷将到发站改造为国际陆港(或称国际铁路港)。为了可作为国际运单(B/L,Waybill)上的到发港,各国际陆港还竭力获取港口的国际和国内代码。围绕国际陆港,各地政府规划建设了包括保税物流中心(B型)或综合保税区在内的物流园区,引进各类物流公司,为货主企业各种国际物流服务。

以陆港和中欧班列为核心,一个个物流集群正在悄然形成。重庆、成都、西安、郑州、武汉的陆港保税区域经核准还升级为自贸试验区。可以说与沿海主要港口相比,这些国际陆港功能设施以及政策配套都鲜有逊色之处。

陆港又称无水港(inland-port),在欧美早有先例。中国在本世纪初为推动海铁联运时就已引入陆港概念。但那时所说的陆港并没有直通海外的国际运输方式,而是海港的部分功能向内陆的延伸,仅仅是一个个依附于沿海港口的港务代办区或港务作业区而已。但现在中欧班列的一些国际陆港如郑州、成都、西安,几乎具备了作为国际港口的完整功能。

通过高频率的中欧班列和完备的国际陆港,这些内陆城市拥有了连接海外的便利大通道和口岸。这一点意义甚大。改革开放近40年,沿海与内陆的差距并未得到明显改观,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开展国际贸易上不同的国际物流禀赋。发达的海运航线和港口、成熟的海运规则、完整的物流协作体系、激烈竞争的海运市场、优惠的政策安排,都使沿海地区的国际物流成本变得十分低廉,服务质量也不断提高。而内陆地区除少数直航的空运外,没有直接联系海外的便捷通道,必须通过国内的公路、水路或铁路的支线运输与远洋航线相衔接,在成本上和时间上的劣势很难克服。

现在,中欧班列和国际陆港的组合可以使内陆城市在国际物流上有了与沿海地区相类似的条件。尽管铁路班列与集装箱班轮在运力和运费上仍有着较大劣势,但铁路班列速度上的优势可使到欧洲主要城市的运输时间比海运节省一半以上。加之班次频度高的优点,中欧班列的运输服务有助于跨国企业降低流通环节总库存,提高市场响应速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全球供应链管理十分重要的产业(如汽车、电子电器等)以及跨境电商产业,中欧班列提供了一个匹配度较好的国际运输方式。事实上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向内陆转移,跨境电商的物流基地向郑州等自贸区内聚集。这些趋势都与中欧班列和国际陆港的发展不无关系。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