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内陆城市“沿海化”:中欧班列的战略意义

2018-04-24 09:54:0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开往欧洲的铁路集装箱班列——中欧班列有了飞跃发展。媒体上不断有相关新线路开通仪式的报道。摊开地图查看一下,就会发现,如今的中欧班列可谓是遍地开花。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开通了中欧班列的城市已达38个,分布在除西藏、内蒙古以外的绝大多数省份;连接的欧洲及中亚城市已达36个。

尽管中欧班列普遍被认为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战略举措,但事实上最早的中欧班列——渝新欧(重庆经新疆的阿拉山口开往德国的杜伊斯堡)早在2011年就已创立。更不要说营满欧班列(营口经满洲里开往欧洲,自称2008年就已运行)或许有更老的资历。但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出台前,其实经营得甚是惨淡,2013年全年只开了80列。而在2017年,猛增到3673列。如果没有“一带一路”的嘹亮号角,中欧班列大概不会有今天的高歌猛进。实际上,中欧班列目前已俨然成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各地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大加推动。在国外尤其在欧洲,也颇受关注。

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几个中西部大城市开行的中欧班列,已基本实现了日行一班(DailyService),比远洋海运的周次航班(WeeklyService)更加频繁。运载的货物种类已从当初的电子电器扩展到汽车、机械、食品、服装、日化、饮料、木材等几十种。通过中欧班列运去欧洲的葡萄酒、饮料、乳制品、生活用品陈列在铁路口岸附近的展销大厅里,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到了周末,那里挤满了前去采购的当地市民。中欧班列似乎一下子拉近了中国与欧洲的距离,中国与欧洲各国有了从未有过的近邻感觉。

中欧班列的战略意义

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大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来看,中欧班列确实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欧班列是一种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列车,但不是首例。早在上世纪初西伯利亚铁路开通后不久,连接欧亚的铁路运输就已出现。当时中国境内的东清铁路曾是其运输网络的一部分,并带动了哈尔滨等沿线节点城市的建设和繁荣。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利用西伯利亚铁路以及与其相连的欧洲各国铁路开展的欧亚大陆桥运输,一度成为亚洲与欧洲之间重要的国际运输通道之一,当时尤其受到日本企业的青睐。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兰新铁路延伸至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铁路相连。这标志着新一条欧亚大陆桥的建成,此后自连云港、青岛港或天津港开往中亚和欧洲的大陆桥运输开始运营。

但之前的这些大陆桥运输大多是有货则开、无货则停、途中多次再编组的运输方式,无法满足货主企业的时效要求。中欧班列虽同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列车,却有着不同以往的显著特征:直通、定班、定时的班列化运行。定时到发对于货主企业的国际供应链管理是何等重要,已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加之中欧班列全部采用标准集装箱运输,实现了各国间海关检查检疫的协作机制,一票到底、中途免检,大大节省了运行的成本和时间。日行一班的高频度又满足了货主企业小批量多频度的运输需求,有助于压缩库存投资。除了利用公共班列以外,大的货主或货代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货量和需要,申请开行专列,灵活性和机动性非运输量过于庞大的国际海运可比。这些特征使中欧班列有望成为欧亚大陆上国际运输的主要方式。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