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美国饿了么这样经营护城河

2018-04-18 09:09:3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最近国内互联网行业风起云涌,先是饿了么收购了百度外卖,之后阿里巴巴又以9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饿了么。而饿了么的老对手美团高调进入打车行业挑战滴滴,同时又以27亿美元收购了摩拜单车。这一系列的整合和对抗不是无来由的,我们借助美国的饿了么GrubHub的成长史来探讨我对平台型企业的一些观察。

网络效应

GrubHub于2004年成立于芝加哥。2013年,GrubHub与当时另一个网上订餐巨头Seamless合并后,于纽交所上市。这是一个双赢的惊天大合并,GrubHub通过对Seamless的收购,获得了纽约市的市场和黏性强、利润率高的公司客户,而后者则利用前者扩大了在纽约以外的市场,进一步优化运营效率。

这个合并让GrubHub成为了行业领头羊。在2013~2017年的4年间,GrubHub连续收购了RestaurantsontheRunInc、Dining-inInc、LAbite.com、Foodler、OrderupInc等竞争对手。值得一提的是,GrubHub在2017年8月以将近三亿美元收购了Yelp(美国的大众点评)旗下市场份额第二的网上订餐平台Eat24,进一步巩固了其网上订餐外卖行业霸主的地位。目前,GrubHub市值达85亿美元左右。

像GrubHub这样的平台型企业需要快速扩张,有的时候是利用补贴获取用户的内生型扩张,有的时候是通过收购竞争对手。规模对于平台型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规模翻番,平台的价值可能会提高4倍甚至8倍。而且会形成正向反馈。

变现困境

通过一系列收购和扩张,规模巨大的平台看似有了很深的护城河,但在充沛资本疯狂追逐的背景下,这样的护城河还是很窄的,具体例子可以参见美团抢占了滴滴大量的市场份额:滴滴通过收购快的和Uber中国,几乎成就了出行市场的垄断地位。然而滴滴作为最后的赢家,却没有享受到垄断的丰厚利润太长时间,美团的进入就让补贴大战再度上演,传说中的长期稳定高增长的垄断利润可能也遥遥无期了。在美国,同样的剧情也困扰着Uber、Lyft和早期的GrubHub。

这背后的商业逻辑是用户(消费者和提供商)对平台没有任何黏性,因为:

•平台本身不创造需求:用户在打开UberApp的那一刻,打车的需求就存在了,打开SeamlessApp的那一刻就准备吃饭了。这区别于淘宝:用户在淘宝网上闲逛的时候,很多时候并没有想要买什么,当阿里巴巴推送了网红模特某个卖家秀激起了用户的兴趣,用户点了进去,这个时候需求被创造出来了。这个价值是巨大的。

•平台本身不提供任何服务:这点区别于Tinder等交友软件,因为Tinder的匹配服务本身就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如果食客对晚饭满意,他记住的会是饭店而非GrubHub这个平台。如果用户对约会满意,他记住的是Tinder这个平台,并对此产生黏性。关于Tinder等交友软件,我们会花一期详细聊聊其母公司IAC的投资思路。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