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扩大银行业开放恰逢其时,防风险并重

2018-04-13 09:17:2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上述银行业专业人士指出,从竞争格局看,中国银行业已经成为世界上非常强大、相对稳健的金融体系。

中国拥有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新兴经济体中最多的;中资银行已经具备比拟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如果扩大开放,不会显著改变中资银行竞争力。

从规模上看,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余额为约200万亿元,全球排名前100大银行中有约四分之一为中国的银行,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已达约9%。从资产质量上看,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同期约为1.8%,低于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银行业不良贷款率3%,特别是欧债危机以来,欧洲银行业不良率到2016年底约为5.63%,美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约为2%。

此外,我国金融管理能力和银行监管能力大幅提升。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金融管理部门对于宏观经济管控是有力的,监管效能提高,并弥补监管短板,对于系统性风险有了比较好的防范。

例如,去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2017年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肯定了中国对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监管成果。“监管在未来还需要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上述银行业专业人士指出。

开放过程中需防风险

放眼全球,并非全部国家开放金融体系后都大获成功,虽然有新加坡等金融贸易中心的成功例子,但也有阿根廷等惨痛的经验教训。

上述银行业专业人士指出,中国金融业开放是主动开放,也是一个有序开放的过程,中国有自己的把控方式,目前方式已经逐步建立。

例如,今年2月24日,银监会对《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关于修改〈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开放银行业,最大限度减少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

曾刚指出,上述监管文件系统整合了此前外资银行行政许可“瘦身”的多项内容。此外,对外资法人银行在中国境内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整套规则的完善,弥补了此前的制度空白。

上述银行业专业人士指出,中国金融监管需要创造更公平的环境。例如,通过机制安排取代数量性限制,但外资在境内依然要接受审慎监管规则。可以考虑用金融审慎工具来取代数量监管工具,而不是用资产规模等“一刀切”的数量衡量标准,还要考虑到外资金融机构在某方面的专业技能,给其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

曾刚认为,股东层面目前明确了将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未来业务准入方面的一视同仁值得期待,外资行的业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不过,政策落地还有一个过程,外资行分支机构的设立、业务的开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即便政策落地后,短期内,以外资行实力也很难和中资银行竞争。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