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杠杆率增速回落 总水平趋稳

2018-04-03 11:31:05    中国证券报  参与评论()人

标普董事总经理、首席评级官李国宜认为,近年来国有企业降杠杆意愿很强,但个别企业在转型中扩张较快,负债较多,要重视这种局部风险,但目前整体风险可控。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是地方隐性债务。张晓晶称,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约30万亿元,约占GDP的40%,是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最大部分。近两年,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以及一些替代性融资方案的出现,这部分债务增速已从20%以上回落至10%左右。

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副主任常欣指出,政府显性债务杠杆率相对较低,2017年政府总杠杆率从上一年的36.6%下降至36.2%。但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公益类建设,财务状况并不理想。在平台与政府的现有关系架构下,可能还需要增加对平台企业的持续补贴。此外,融资担保债务虽然在引入市场化机制,但实践中违规担保和变相举债仍时有发生。

  稳中求进去杠杆

专家表示,去杠杆是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对于去杠杆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张晓晶表示,去杠杆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只有总杠杆率稳了、宏观经济稳了,才有条件实现局部的去杠杆。总体稳杠杆是局部去杠杆的前提。

专家表示,就当前而言,去杠杆的重点在于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为保持总杠杆率的基本稳定,政府部门及居民部门适度加杠杆是理性的选项。鉴于居民部门近年来杠杆率攀升过快,提示居民杠杆率风险、促进居民杠杆率趋稳是务实之举。

张晓晶认为,未来国企去杠杆的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清理“僵尸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二是通过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式,稳步推进债转股。三是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要减少隐性担保、刚性兑付,促使国企运行更加市场化。

常欣指出,在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方面,在根本上应处理好政府与企业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应对地方隐性债务风险需标本兼治。要改变政绩考核机制、打破刚兑、破除隐性担保,形成长效机制,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地方与中央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分出边界,理清权责。

“短期可操作性方案一是加快构建资本预算制度,强化政府性融资行为的预算管控;二是打造中国版的地方政府‘市政项目收益债’,适度扩大新增专项债务限额。”常欣表示。(记者 程竹)

关键词:杠杆率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