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原油期货来了|历时17年的重生:自贸区创新机制创造机遇(2)

2018-03-26 09:22:40      参与评论()人

“燃料油期货上市后,运行很好,在当时的情况下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果明显,这促进了交易所和各方推动原油期货上市的信心和决心。”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某次公开讲话中这样回顾。

姜洋表示,原油期货设计中最大的问题是国内原油现货市场高度集中,“三桶油”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高度集中的现货市场基础上是无法开展期货交易的,只有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市场才可以。

“因此,原油期货市场建设从一开始就定位为国际化市场,向全球开放,让全球众多的原油生产商、贸易商、金融机构、对冲基金进来,这样市场各方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市场才不易被操纵,运行才能健康。”姜洋称,原油期货从一开始设计时就定位为一个国际化市场,对全球的投资者,包括跨国石油公司、原油贸易商、金融机构开放。

2012年,“中国版”原油期货计划正式提出。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妥推出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的要求。当年,时任证监会主席的郭树清在湖北省资本市场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将在年内推出继美国、英国后的第三个全球性石油期货市场,以争夺石油定价权”。

自贸区金融开放步伐加快创造机遇

原油期货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化的期货品种,其在平台建设、市场参与主体、计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与国内现行期货品种有所不同。

“原油期货合约设计方案最大的亮点和创新可以用十七字概括,即‘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全面引入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参与交易,报价为不含税的净价,外汇可用作期货保证金。”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参与原油期货上市的前期研究工作的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吴力波教授也表示,我国原油期货从筹备开始,就高度重视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的选择,一方面要使原油期货的设计有效发挥中国市场区域性定价中心的作用,尽可能吸引国际市场主体参与;另一方面也要符合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阶段性特点,有管制、有节奏地开放市场,确保风险可控。

江明德认为,自贸区创新机制带来的金融开放步伐加快,为原油期货的“重生”创造了机遇,也为国际石油商和金融机构参与我国原油期货市场铺就了道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