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年报披露高峰期,警惕“伪成长”雷区(2)

2018-03-23 17:33:0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姜榕回顾称,2012年至2015年市场逻辑以成长股为主,与行情相呼应的背景是,当时也正值私募行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赚快钱”的理念盛行,资金热衷去追逐最新的概念、最火的题材、最炫的故事。但无论是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轨迹来看,还是从监管趋势的演变来分析,这种逻辑都不会长久。疯狂的外延扩张更不断加剧市场的压力。

分水岭出现在2016年。近两年来,资本市场各领域的新规政策接连出台,从严、从重打击讲故事的个股,引导价值投资理念。

“这种转变后,市场会更加注重基本面的因素。上市公司如果说不清楚自己的经营情况,很快就会被机构或研究员抛弃;业绩不达预期,资金很快就会撤离。美股、港股就是如此,A股也会慢慢接近。” 姜榕强调,这种分化可能会加剧市场的波动,但优质公司是可以战胜这种波动。相应的变化是,也会有一部分绩差股慢慢变成了“仙股”,被投资者抛弃。

核心仍是业绩

无论是争议的核心,还是风险的关键,都聚焦在业绩。

“成长股要区分对待,要挖掘究竟是‘真成长’还是‘伪成长’,要看行业发展空间、增长能否持续。部分成长股仅仅挂着概念的外衣,但业绩并无成长性可言。”姜榕表示,年内市场的逻辑并不是“比贵贱”,而依然是“拼业绩”。目前已进入业绩披露的高峰期,成长股将迎来一轮严峻考验。

姜榕还称,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判断,应该要放在更长的时间阶段内,至少要有五年的积累期。之前曾有很多上市公司,出现上市首年盈利、次年微利、第三年亏损的走势,上市融资用以偿还旧账,而不是去改善经营和提高产能。最为极端的案例目前也开始逐步暴露。姜榕称,目前市场接连出现个股涉及连环债务违约、股票质押平仓等风险之中,这种企业的“雷区”隐藏较深且更危险。

“不管行情如何波动,投资要看的是确定性盈利机会。哪怕不会挣很多,但终会挣钱。但如果是连经营逻辑都不清晰,这种钱应该完全放弃。”姜榕强调。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