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保险业监管又添新工具,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3月1日起试运行

2018-03-02 09:34:11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继“偿二代”后,保监会又制定另一重要监管工具。

3月1日,中国保监会官网披露,为进一步防范保险业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提升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

保险资产负债管理是险企可持续经营的基础,过度错配或者长期错配都将给保险公司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此次发布的规则将控制错配带来的不利影响。

保监会表示,这是支持提高偿付能力监管效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引导保险资金稳健审慎配置,有利于推动行业回归本源,充分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全方位评估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状况

据介绍,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制度总体框架是一个办法和五项监管规则。一个办法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暂行办法》,五项监管规则主要包括财产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的能力评估规则与量化评估规则以及资产负债管理报告规则。

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将自发文之日(3月1日)起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保监会将继续征求相关方面意见,及时评估完善,暂不针对各保险公司的评级结果采取监管措施。

据了解,整套制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综合评估各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和匹配状况,依据结果实施分类监管,构建业务监管、资金运用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

上述五项监管规则主要包括能力评估规则、量化评估规则和管理报告规则。

能力评估规则是从目标策略、组织架构、人员职责、工作流程、系统模型、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监管规范,促进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形成有效的正反馈机制。例如,规定组织架构应包括董事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四个层级,明确账户管理、程序流程、数据交互等方面应当满足的标准,规范了模型的最低输出功能,要求将制度健全性和遵循有效性情况纳入公司考核体系等。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是险企可持续经营的基础,过度错配或者长期错配都将给保险公司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

此次发布的规则将控制错配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量化评估规则方面,通过构建模型和进行压力测试,从期限结构、成本收益和现金流等角度,全方位评估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状况。比如,从期限结构匹配衡量现金流在期限结构上的匹配程度,控制错配带来的不利影响;成本收益匹配衡量保险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防范利差损风险;现金流匹配衡量公司是否能够维持流动性充足,防范流动性风险等。

另外,管理报告规则规范了资产负债管理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的内容、报送方式以及独立第三方审核要求。

实施针对性监管措施

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贾飙表示,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立足行业实际,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特点和重点风险领域创新设计了量化评估指标,能够有效识别公司面临的再投资风险和现金流错配风险。二是实现公司可比,在兼顾公司类型、发展阶段和风险偏好等不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套标尺,客观衡量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和管理能力高低。

此外,强调资产负债联动,将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协调联动贯穿于公司决策经营全过程,引导公司建立持续、双向的沟通协调机制,鼓励公司进行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督促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目前,保监会成立了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委员会,在监管实践中不断强化资产负债管理。例如,通过偿付能力约束改善资产负债匹配状况。但贾飙指出,目前整体上制度较为零散,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体系,资产负债管理硬约束的目标尚未达成。

业内人士表示,资产负债管理制度的适时出台具有现实意义。

贾飙介绍,在监管制度正式运行后,保监会将根据管理能力和匹配状况将保险公司划分为A、B、C、D四大类。

例如,对于能力高、匹配好的A类公司,适当给予支持性的监管政策,对于能力较低或匹配较差的C类、D类公司,实施针对性的监管措施,逐步构建业务监管、资金运用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

下一步,保监会将搭建资产负债管理监管系统模块,指导公司准确填报指标信息,在试运行期间对季度报告进行研究分析,跟踪监测相关风险;组织开展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自评估及监管试评估,推动保险公司健全组织架构,完善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沟通交流和评估,根据试运行情况进一步完善监管规则,加快出台《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暂行办法》。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行业而言,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有利于回归保险本源和引导保险资金“脱虚向实”,发挥长期稳健的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同时,也有利于监管机构掌握保险公司的期限错配、利差损、流动性等风险情况,有利于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林洁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