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最冷IPO审核月的背后:审核一直很严,有投行人士谋求转型

2018-02-01 09:29:55      参与评论()人

据统计,1月份,发审委共计审核了50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只有18家获得通过,通过率36%,甚至出现了一批7家上会企业6家被否、仅1家存活的情况。

新一届发审委自2017年10月起开始履职,至今不足半年,然而其严格的审核标准,让拟IPO企业通关过会的成功率骤降至不足五成,这样的审核通过率,自然也改写了投行圈的生态。

“现在的审核标准,以前根本没法比”

“从我身边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都认为,目前的审核尺度会延续下去,而且延续到什么时候也不好说。”一位就职于上海某券商投行部的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这样表示。

就审核尺度来说,是否也存在松紧的调控?尤其是1月份以来,审核通过率较平均水平更低,是因为之前放松过还是因为最近收得更紧了呢?

上述业内人士并不认同记者的提问。他说:“我倒没觉得最近重新变严格了,新发审委根本就没有松过,只是最近被否的数字看起来比较夸张。其实上周集中爆发可能跟这些上会企业的质地有关系,最近上会的都是在会时间很长的企业,有些本来就是有问题,所以拖着在处理的。”

但有一点,无论是投行业内还是市场观察者都无法否认的是,新一届发审委的严苛程度和过去相比,显然上了不止一个台阶。

“现在的审核标准比以前严了很多,以前根本没法比。甚至可以这么说吧,去年上半年很多过会的企业,放到新一届发审委来审的话,都过不了。”

拟IPO企业被否,受影响的可不止是这家企业本身。作为中介机构,投行往往一个项目就要跟踪进行三四年时间,而一旦上会被否,也就意味着项目失败,投行项目组也就无法拿到相应的酬劳,这三四年的辛苦基本上就此化为泡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人开始另谋出路。

“我们圈子里现在大部分人比较悲观,特别是中小券商,本来能拉到的项目质地就比较一般,所以有些可能会趋向于去做业务转型,比如做重组、再融资、ABS之类。”上述投行人士这样说道。

那么,在仍然坚守IPO项目的投行人士看来,怎样的企业才能入得了新发审委委员们的法眼?

一位从事IPO业务的业内人士这样总结:“其实也没有量化的标准,笼统来说就是干净、营收规模大、利润高、行业前景好。干净,按照现在的审核尺度肯定是第一位的,还有就是持续盈利能力,也比较看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