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华”克隆猴领跑世界,率先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

2018-01-26 09:15:0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孙悟空拔一把毫毛,变出数百个猴子”,《西游记》描述的神奇场景早已深入人心,五百多年后,神话终于变成了现实。

1月25日,生物学顶尖学术期刊《细胞》(Cell)以封面文章在线宣布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的诞生。这也是从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Dolly)体细胞克隆成功后,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猕猴)的体细胞克隆的难题首次得到解决。

2017年11月27日,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下称“中科院神经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如果一切顺利,第三个体细胞克隆猴“梦梦”将在本月底出生。

“没有克隆猴,就很难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对媒体表示,“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加速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

从“多利羊”到“中华猴”

从第一只克隆羊到第一只克隆猴,历时20余年。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也相继成功,各国科学家先后克隆出牛、鼠、猪、猫、狗等多种动物,但对猴子一直无能为力。甚至有人公开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否定了克隆猴的可行性。

2003年,《科学》曾发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论文称,用现有技术克隆灵长类动物“是行不通的”。克隆猴的实验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美国俄勒冈灵长类研究中心的著名科学家米塔利波夫率领团队成功移植了克隆猴胚胎,但胚胎发育至81天,以流产告终。

学界质疑克隆猴的可行性,主要由于其技术上面临的难点。克隆猴的三大技术难点分别是:细胞核不易识别,“去核”难度大;卵细胞容易提前激活,导致克隆程序无法正常启动;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发育效率低,往往胎死腹中。

所谓体细胞克隆,就是一种将体细胞培养后注入去除遗传物质的卵子,通过人工方式激活后再送入母体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体细胞克隆猴,就是利用猴的体细胞,复制出相同个体的过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