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从工具 到“外脑” AI能否拯救手机 | 商业观察(2)

2017-12-14 09:25:39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对比高通和苹果,华为的布局稍晚,但追赶的速度并不慢。

2009年,K3v1发布,这是华为海思成立以来发布的第一款智能手机芯片。虽然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导致这款芯片最终没有走向市场化,但这颗芯片却开启了华为海思后面的“狂奔模式”,也有了麒麟的成长。华为海思的一名技术高管艾伟曾经这样对笔者表示,人工智能将使移动互联网进入到智慧互联时代,华为不仅仅希望未来的手机能听懂、看懂,甚至希望它能够以人类的思考方式来理解人类诉求,让人们获得自主而恰当的信息和服务。

事实上,作为手机芯片厂商,高通在新技术上做提前布局不需要任何理由,但对于苹果和华为来说,之所以从芯片层面就开始介入竞争,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对核心技术实现全面掌控的渴望,特别是AI技术的核心强调的是对海量数据的处理,无论是出于安全性还是商业性的角度,从底层到平台,手机厂商都需要构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受制于人。

但也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AI研发投入过大,渗透上游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选择,特别是对于手机利润依然较低的国产手机厂商们来说,等待市场成熟也许是更好的机会。

因为从市场来看,目前AI在手机上能够实现的功能还主要集中在图像识别和处理上。比如打开照相机,如果你把相机对准一个人,那么预览画面的左下角就会出现一个“人”的小图标;如果你对准植物,就会出现一个植物的小图标。更确切地说,这种AI仍然是“婴儿”状态,即需要用户发送指令,手机上的AI才能发挥作用,执行的是“被动式反应”。

但在未来,行业中达成的共识是,AI技术可以让手机基于用户行为习惯自我学习,进而优化、智能感知用户场景、预测用户行为再智能分配资源。更直观地说,随着AI在手机中的应用,手机开始主动观察你、理解你,手机原来只是个工具,但在未来会变成了一个外脑,不再只是一个硬件状态。

例如,在拍照时,手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场景检查后,自动调出与场景相匹配的拍照模式并调节好最佳参数,甚至已经构好了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按下快门键,真正实现随手拍,改变现在拍完照之后还要用各种P图软件调整照片的模式。现在,在网上买了电影票,进入影院后,还要打开手机调出取票码再取票,以后可能就没有这种场景了,手机可以自动定位用户位置,当定位到用户到达了电影院,并且记忆过主人曾买过这个电影院的票子,那么即使是在锁屏界面上,也可以将取票码推送给主人,同样的情况还可以用于快递、打车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AI能否“拯救”滞涨的手机行业,目前还说不清楚,但不可否认,手机和AI的结合将会是未来科技风口之一。不过,犹如科技迭代总是需要周期,手机进入真AI时代、开辟出颠覆性的变化并且找到落地场景也需要走更长的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