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百亿资金密集加持 造车新势力拿钱砸未来 | 商业观察(2)

2017-12-07 09:13:1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基地建设方面,上月底电咖汽车的生产基地宣布落户浙江绍兴,笔者了解到,这个占地1000亩、规划产能仅为18万辆的生产基地,其项目总投资就已经高达55亿元。与之对应的是,威马在温州的智能制造基地,园区总占地约1000亩,虽然是一次规划,按步实施,但一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也高达67亿元。爱驰亿维在江西上饶的生产基地,两期共规划产能30万辆,官方公布项目总投资更是高达133亿元。

在此之前,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这一数字已经获得业内共识,如此大规模的资金虽然无需一次性投入,但最近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张颖发文指出,市场不缺资金,但资金会源源不断地聚拢在头部公司。这就意味着,能够打持久战,不断从投资人口袋里掏出金币,满足200亿元的资金投入“红线”,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也并不容易。

正因如此,能否获得投资方的青睐以及每轮融资背后的投资方是谁、融到多少钱,都是考核这些造车新势力被市场认可程度的关键点。因此,有消息称,在刚完成10亿美元的融资之后,威马已经开始筹备下一轮融资。

但是,制造毕竟不同于互联网行业,汽车行业是一个超长周期行业,产品推出和换代周期长、产业链长、投资回报周期更长。如同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竞赛,获得资本青睐,只是获得了比赛的入场券。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说:“造车是非常专业的一个领域,难度大大超过外界想象。有钱不一定能做好,没钱一定做不好。”但同时,他进一步强调的是,“站在制造角度,手工打造小批量产品并不难,难的是生产大批量、质量稳定、成本合理、有创新精神、体验好、消费者愿意买单的量产产品”。

对于这些造车新势力来说,它们的竞争对手不单是和它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军,还包括已经在这个跑道上先跑了100余年的传统车企。沈晖上面提及的,造车新军在制造领域遭遇的挑战:大批量、质量稳定、成本合理,正是这些传统车企所擅长的。因此,在11月29日的第一财经年度峰会上,他说:“我觉得我们的压力不是共享单车,而是现有的汽车公司也想转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