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哈罗德·詹姆斯:解构“去全球化”

2017-09-19 21:49:05      参与评论()人

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其同僚对于贸易、移民问题激进的言辞,让我们似乎感到当前所处的全球化时代正处于风险中。如果这种感觉没有错,那么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全球化的终结是否会伴随暴力而来?

一想到可能要回到国际经济一体化尚未成型的那段时间,股市也越发显得焦躁不安。新的贸易战或军事冲突,将极其容易地把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赖以发展的商业间相互依存的铁律搅得支离破碎。

在此前的去全球化的时代,诸如一次世界大战或1929年金融危机等灾难性事件,搅乱了那些将各国在商贸、财政以及人文领域紧密相连的纽带。这些危机的一个结果便是,民族主义成为了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关键要素。

再往前追溯,这种去全球化的模式仍有先例可循:比如,罗马帝国末期以及中国东汉王朝的解体。一些历史学家甚至将美国的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也视为去全球化的范本。美国的革命先驱拒绝外来统治与贸易,法国大革命者则将波旁王朝的欧洲盟友相互间离。在上述两个事件中,革命者都强调要坚决维护基于个人权利的新统治模式。

似乎,当前的政治社会正在向去全球化倾斜。历史上,这一倾斜总是在脆弱的社会变迁中有迹可循。当一国错误的决策影响到其他国家时,往往会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自上世纪以来,3种情绪站在了全球化的对立面:恐惧、怀疑以及混乱。通常而言,广泛普遍的对金融危机造成损失的担忧或对来自其他国家威胁的担忧,反映了一个社会在不断变化世界中深感焦虑。

在上世纪80年代,金融分析师詹姆斯·蒙泰尔(James Montier)创建了“恐惧与贪婪”指数。在蒙泰尔看来,市场情绪完全是建立在个人贪婪与对损失恐惧的相互作用上。蒙泰尔的核心思想便是,随着个人贪婪的程度加深,恐惧也随之加深。恐惧由此成为了贪婪的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主要的军事冲突都是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后,而这些金融危机又是当时社会混乱的产物。1907年的银行业危机之后,爆发了一次大战;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及1931年欧洲银行业危机,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二次大战的导火索。

导致去全球化的第二种情绪——怀疑,常常容易给人制造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