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我国为什么缺少工匠精神(2)

2017-09-11 21:11:0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其次,目前市场的整体消费能力还负担不起由工匠型劳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

与发达市场相比,我们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还是要低很多。相对而言,全社会的消费总体上还是偏低端的。我们在羡慕和钦佩德国、日本企业制造的优质产品时,也要意识到我们的市场和消费者总体上还并不能承受它们的价格。强行在供给侧进行产品升级和创新,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

当然,国内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肯定是存在的,但与发达市场相比,在总需求中的占比太低,在目前产能过剩、消费不足的大环境下,不足以驱动企业去服务这样的需求。

对于大多数生产者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死循环:市场需求太低–产量上不去–生产或销售成本下不来–价格太高–市场需求上不去。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企业要保证机器运转、要留住工人、要摊销固定费用,就必须尽可能多地争取订单,没有哪个企业会专注于金字塔尖上的那一点点需求。高端的优质产品在国内市场卖不动,那就只能出口到能消费得起的市场去。这就是为什么一方面国内企业能为国际大企业贴牌代工生产,能够生产出符合他们质量要求的产品,而另一方面国内高端需求要去国外“血拼”。

当社会总体消费能力提升、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到达一个临界点,能让国内企业有利可图、能驱动他们创新升级时,自然会有企业从低质低价产品的生产者升级到优质创新产品的生产者。比如家电就已经发生了这样的升级,手机是正在发生这样的升级,汽车则可能是将要发生这种升级的行业。

第三,目前的收入水平下,大多数劳动者还不愿提供工匠精神型的劳动力。

大多数中小企业实行的是计件工资,这样的工资制度下,对劳动者来说产品数量必然比质量重要,对企业来说要控制质量会很难或成本很高。如果工匠精神不能给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全社会再怎么弘扬,也只会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劳动者通过提供高端的创新型的劳动力能获得切实利益,则工匠精神不需要推动也可自发产生。

向流水线上拿着计件工资辛苦工作的劳动者灌输“要有工匠精神”、“要把产品当做艺术品来做”、“要把工作当成一生的事业来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市场活动的参与者说到底是靠利益驱动的、靠物质保障的,不是靠精神力量鼓舞的。如果经营者逐利就是企业家精神、就被全社会所鼓励,那劳动者逐利同样是天经地义的。精神力量固然可以鼓舞人,但不应也不能代替市场的调控和配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