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小银行展望互联网金融下半场:搭平台、建生态(2)

2017-08-27 15:32:0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线上与线下、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融合被认为是银行渠道变革的必经之路,但在银行纷纷抢摊网络金融新阵地的背景下,未来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能否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蒋建明认为,“我没有想象移动互联网变化会这么大,往前看十年二十年网点还会不会存在,我不敢说。”

防范新风险 迎接功能监管年

在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了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的金融工作方向。同时,确立了金融监管将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以功能监管来应对混业现状。

如今,混业经营越来越多,机构监管出现空白地带。吴军认为,功能监管是一种方向,有助于回归金融本源,关注金融本质,有利于整个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不过银行大佬也纷纷表示,功能监管对于网络银行本身并无影响。蒋建明表示,无论是机构监管还是功能监管,从正规的机构来看,银行一直是好孩子。民生金服总裁侯本旗也认为,功能监管对持牌的机构是好事。

窦云红表示:“我更期待这种监管怎样能够借鉴沙盒监管的模式,鼓励创新,然后使创新在合理的轨道上运行,从监管的角度加大容错机制,这样使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在正常的、合理的轨道上运行。”

近几年,线上渠道在银行获客环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型APP平台以及垂直互联网渠道的综合利用正成为银行业的趋势,银行在提供新型网络金融服务时,由于模式、渠道、场景的改变,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风险点,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如何防范新的风险点?窦云红表示,要为客户提供便利,但不会以放弃风险底线来优化流程。

她认为,互联网风险一是传播速度快,二是不可预知性强,但银行相应的风险防范技术也在加强。比如以前的风险大部分以事后处理为主,现在则是事前和事中为主。

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事前防范的一种主要手段,目前多方校对已经让人脸识别技术达到99%以上的准确率,包括声纹识别加上瞳孔、指纹多方面的复合性生物识别技术,前端的风控手段已经能够将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阻断。

而事中的拦截也让很多风险被阻断。以华夏银行的反欺诈系统为例,2017年1-6月共拦截钓鱼网站、假冒APP 72个、欺诈的电信诈骗类1.33万笔,这些拦截掉的风险可能发生的资金在4000万元左右。

吴军表示,在推出一个新的金融服务的时,需要考虑哪些是通过技术手段防控的,哪些通过业务流程防控的,有时为了客户体验,也许会从事后留存上进行防范。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