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专家解读小微型客车分时租赁:方向是推动停车泊位”随取随还“

2017-08-08 15:55:1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交通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冯苏苇今天(8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停车难”是分时租赁经营者面临的突出问题,而企业与消费者缺少互信机制,市场发育不成熟也阻碍了这一市场发展。

8月8日,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以促进新形势下小微型客车租赁的健康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与小微型客车租赁的融合发展,更好满足社会公众的多层次出行需求。

冯苏苇

“《指导意见》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技术发展,对分时租赁行业发展进行政策引导、提前布局。”冯苏苇表示,一方面,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突飞猛进,自2015年来,在资本的推动下,“互联网+”对交通运输行业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出现了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事物,行业监管也在积极应对、做出调整、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机动化发展出现了拐点,打车难、停车难、限购限行、拥堵、事故等等,机动化由快速发展进入“生长阻滞”期。

“当下,机动化如何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各种出行方式之间(公交、私家车、出租车网约车、自行车、步行等)如何协调发展?目前正处于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冯苏苇说,任其生长,还是善加引导?行业监管既要适应公众出行需求和环境变化,也要合理引导市场,实现有序发展。

冯苏苇认为,分时租赁具有“共享”特征,如果汽车租赁实现了规模布局,像共享单车一样“随取随还”,可以无缝隙满足机动化出行需求,提升市民出行品质。尤其是消费者可以“不拥车而用车”,有利于替代私家车的拥有和使用,除了鼓励发展集约化的公共交通以外,分时租赁是对传统的“拥车+用车”私人交通出行方式的有益补充和替代。

冯苏苇说,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停车难”是分时租赁经营者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她分析说,不妨与共享单车进行比较,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提出了新挑战,“随取随还”方式迎合了消费习惯,但占用了公共空间、引发与机动车、行人的矛盾,群众诟病,出现城市管理“盲区”。

“对于分时租赁,是像共享单车一样,给予用车停车的充分便利,还是对其有所限制?这需要因地制宜。”冯苏苇说。从《指导意见》来看,方向是开放公共路权,推动停车泊位“随取随还”,鼓励市区内合法划设的路内收(免)费停放。

《指导意见》提出,“制定小微型客车租赁发展规划,并纳入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统筹安排租赁网点和停车场地”“鼓励城市商业中心、政务中心、大型居民区、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域的公共停车场为分时租赁车辆停放提供便利”“通过停车费优惠等方式,推动在城市路内停车泊位‘随取随还’,可为分时租赁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显然,这是解决分时租赁‘停车难’的‘推力’,不是‘阻力’。”她说。

冯苏苇说,分时租赁发展目前面临的市场阻碍比较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停车)基础设施配套,租车需求是均匀分布,供给是点状分布,碎片化,供需不对等,影响了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二是企业与消费者缺少互信机制,市场发育不成熟。

调查发现,目前小微型客车租赁市场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摩擦,由于租赁车辆价值较高,租赁期间企业对车辆控制存在一定难度,同时社会和行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车辆被盗、承租人恶意骗租等情况时有发生。此外,企业管理成本高,租赁期间车辆发生交通违法行为处置困难,大量租赁车辆因违章难以处理而无法通过年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冯苏苇说,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事物出现后,引发了总量控制的讨论。分时租赁是否要实施总量控制?《指导意见》强调,“科学机制,协调发展”,即“研究建立与本地公众出行需求、城市道路资源、停车资源等相适应的车辆投放机制,使其与公共汽车、地铁、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协调发展。”冯苏苇认为,这给予分时租赁一个合理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引导其与其他交通方式协作服务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汪时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