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7月制造业PMI小幅回落 工业生产维持平稳增长态势

2017-07-31 17:05:2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比上月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与上半年均值基本持平,制造业总体走势平稳。

鉴于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小幅改善,预计下半年工业生产继续维持平稳增长态势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撰文分析,7月份PMI指数小幅回落,但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表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经济仍在筑底企稳期间,但增长的稳定性趋向提高。

PMI回落有季节性特征

万博研究院新供给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哲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供给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去产能背景下制造业正在进行生产的结构性调整,库存下降验证了主动补库存周期已经结束,而需求的回落则预示未来企业将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开工意愿可能会有所下降。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除了需求端有所走软之外,7月份全国大范围持续晴热高温、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一些企业例行设备检修,这些天气原因也是导致制造业生产活动有所放缓的重要原因。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员陈中涛撰文分析,PMI指数回落,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指数水平已经相对较高,波动难以避免;另一方面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时下高温多雨天气以及部分省市洪涝灾害,对短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从13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有所上升,其余7个指数均有所下降。总的来看指数升降波动幅度不大。

张立群表示,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显示未来出口增速可能回调,但国内外市场需求总体平稳;生产指数回落,显示工业增长率会有所降低;采购量指数提高、产成品、原材料库存指数略降,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提高,表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保持较为活跃状态。

7月份,反映未来国内需求和海外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双双回落,幅度分别为0.3和1.1个百分点。章俊表示,内需相对平稳,但支撑中国经济在上半年超预期的重要因素外需短期内出现走软的迹象,这已经提前反映在6月份的出口经理人指数高位回落。全球经济复苏在下半年对中国出口拉动效应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

“产成品库存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反映需求面依然平稳,维持去库存态势。 7月以来上游煤价、钢价再次出现明显上涨, 导致“购进价格指数”出现大幅跳升,从上个月的50.4%升至57.9%。

陈中涛表示,企业购进价格指数加快上升,但出厂价格指数上升滞后,升幅仅3.6个百分点,指数水平为52.7%,同购进价格指数差距明显扩大,达到5个百分点以上。

“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虽然上游行业效益会得到提升,但下游行业成本会明显增加、效益下滑,不利于企业协同发展,不利于经济稳定。”陈中涛说。

中小型企业生产压力大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中型企业PMI为49.6%,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以下;小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供给侧改革导致目前受益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大部分为大型企业,而承受成本上升压力的中下游企业里中小型企业依然占比较高,因此出现大型和中小型企业景气度此消彼长的现象。

刘哲表示,大型企业PMI仍延续上升趋势,但中小型企业PMI均降至枯荣线以下,表明企业家预期呈现结构性分化,在上游大宗商品上涨和经济去杠杆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生产成本、融资成本或面临上行压力,投资回报率可能会下降。

“未来应更多地关注中下游企业的价格传导能力,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和效果。”刘哲说。

上半年经济超预期受益于内需平稳和外需拉动, 但增长动能下半年是否可持续称为市场争论的焦点。

章俊表示,从7月PMI指数来看,虽然制造业大体平稳,但终端需求已经有走软迹象。考虑到7月数据,特别是生产数据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工业生产是否拐点已现有待进一步观察。

“虽然海外需求复苏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趋势性逆转,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定下的防控金融风险的政策基调下,金融去杠杆和房地产调控的滞后效应会在下半年逐步显现,因此房地产投资增速会进一步回落,同时基建投资增速超预期的概率不大。终端需求走软会推动本轮补库存需求进入尾声,工业生产活动也会随之放缓。”章俊说。

陈中涛表示,经济运行基本平稳态势并未改变,稳中向好态势仍在在发展。市场价格加快上升值得关注,宏观调控需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刘展超